墙壁上的梅兰竹菊四条屏、客厅条案上的双龙戏珠、八仙桌四周的花草祥云……在太和县苗集镇杨德奎家中,这些古色古香的木雕装饰品,不是出自他人之手,而是他亲手雕刻而成。
今年67岁的杨德奎出生在木工世家,幼时受爷爷和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木雕艺术喜爱有加。那个年代,木雕艺人备受尊重,其薪酬也是普通木工的三倍以上。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杨德奎为了分担父母的重担,放弃学业,开始从事木雕行业。
“那年18岁,拜木雕艺人鲍太俊先生为师。”杨德奎回想起初学木雕的经历,摸了摸手指说:“开始没有掌握雕刻技法,经常被刻刀划破手。”为了尽快熟练刀法,杨德奎每天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起煤油灯,仔细钻研练习。他还专门前往阜南县,向徽派木雕艺人徐振行拜师学艺,并正式入行传承木雕技艺。
在杨德奎眼里,一块块没有生命的木头,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锋利的刻刀就是手中的画笔,通过精心雕琢变成一件件灵动生气的工艺品。而要完成一次木雕创作,所需工具甚至需要几十件。半圆刀、三角刀、斜口刀、剔地刀、翘刀……“大概有80种,有些是师父留下来的,有些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杨德奎随手拿起一把刻刀,手柄都已被(得光滑锃亮。
除了刻刀,木雕选材也很重要,要根据图案大小挑选无裂缝、光滑平整、不易变形的木材,下好料后才能进行图案描绘。通常,动手雕刻一件作品时,需要创作者连续站立几个小时,要完成作品需要几天时间。“心浮气躁肯定不行,要耐住性子。”杨德奎说,手工木雕是精细活,不能有任何马虎,更需要创作者心平气和。“木雕作品没有图纸和样板,一刀刻不好,整个作品就毁了。”
做木雕,要“不理丝竹之乱耳”,耐得住性子,静得了心气,雕刻才算进入状态,但关键还是考验匠人的手艺。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勾勒的力度、层次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雕刻的作品呈现独特的风貌韵味。
在杨德奎的作品中,花鸟虫鱼、书法字体、风俗民情等活灵活现地跃在木板上;家具、牌匾、门窗、楹联等大型作品优雅精致。悉心观察,这些作品上都没有刻有杨德奎的名字。但对懂行的工匠来说,从作品中刀法的走势和力度,就可以一眼识别杨德奎雕刻的特有风格和韵味。
木雕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都需要雕刻者日积月累的练习和积累,还要深谙传统文化的内涵。“刻花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有戏,百看才有味。”杨德奎说,狮子滚球、丹凤朝阳、八仙过海,怎么刻、配什么景、衬什么花,这些都有讲究,“刻出来的东西要有好的寓意。”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械电子雕刻取代,从事传统木雕的艺人越来越少。但对杨德奎来说,他享受着手工雕刻的乐趣,看着传神的图案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成型,体会着精雕细琢的畅快。
不过,杨德奎在坚持传统木雕时,心中也有担忧。“传承难就是当前行业最大的困境。”与杨德奎最初从事木雕行业不同,现在培养一位木雕艺人,周期长、出师慢、收入低,原有从业人员日益减少,新的传承人又很难发现。“很多木雕艺人转行,了解木雕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从事的也不多。”
杨德奎说,传统木雕工艺的工作量很大,往往一件稍微精致的作品,就要花费起码一年的时间雕刻完成,而且还要求雕刻者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不仅空间想象力丰富,还得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从小开始(练更能出好的艺人。”可杨德奎深知,眼下的时代难如其愿,有人喜欢木雕作品就足以使他欣慰。
近年来,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部门也开始收集整理各类传统技艺的图文音频资料,鼓励和支持民间传统工艺的艺人做好传承和发展。杨德奎说:“做好木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传承木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得坚持做下去。”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一手拿松紧带,一手拿鞋环,两秒钟穿好一个鞋扣,能获得3分钱的收入。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刘楼村脚不离鞋业“扶贫车间”里,贾士兰熟练地制作着鞋扣,眉宇间流露出劳动的充实和收获的...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