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毕业生离校还有几个月时间,但阜阳商业学校就业实习指导中心主任曹东田的电话却每天响个不停。“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是香饽饽一点也不夸张,就说现在,每天最少都有好几拨人打电话要毕业生去上班。”曹东田说,甚至来招聘的企业负责人试图向他送礼招人,目的就是为了尽早、尽多从他们学校招到毕业生。
事实上,阜阳商校毕业生就业的“紧俏”,还只是阜阳职校生“逆袭”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个缩影。
全市职校生就业率达98%
跟当下很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来比,阜阳商业学校机电专业2011级学生季云峰的经历有些传奇:还未正式毕业就已经被南京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签下,尽管工作时间不长,但出色的表现已经让他赢得了公司部门主管的位置,现在,为了留住小峰,公司甚至给他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用于安家。
不过,在曹东田看来,季云峰的就业经历,还只能算作是“略好”的水平。
“现在还没到毕业时间,我们这里就有好多学生已经被用人企业预定了,用人方虽然都是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发达地区的大企业,提供的工资也都不低,但在我们这里还是得挂号,排队要人。”曹东田介绍说,该校目前有7个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有400多人,但每年来该校招聘的企业,却有几十家,甚至是上百家,从目前形势来看,等到学校正式安排就业时,可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已经被企业“抢先”签下了。
一来自市教育部门的数据,也反映了当前就业形势下,阜阳市职校生的“抢手”。2013年,全市52所中职学校的平均就业率达98.1%,其中对口就业率超过85%以上。
“98.1%还算不上完全精确统计,如果加上一年内通过其他方式就业的学生,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大。”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职校生的就业形势整体上呈“供不应求”的趋势。
“看单下菜”让职校生成“香饽饽”
课堂上学的知识,是企业派来的在职骨干所传授的“实战”技能,课下操作的平台,也是企业提供的全真模拟操作实训室……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难体会到这种新式教学的独特。
“这是我们同香港美联实业集团联办的校企合作班,专业共有50多名学生,全部都是采用定向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管理,等到正式毕业后,这些学生将全部被香港美联实业录用。”曹东田告诉记者,这种看似“看单下菜”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仅给学校带来了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在学生入学之时,就为学生预定了一个个发展空间良好的岗位。
“除了受当前用工形势结构性失调的因素影响外,职校生之所以能够像现在这么抢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的职业教育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这种特色发展道路,除提高了全市职业教育水平,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举将原来在课堂内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变为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香饽饽”。
“像校企合作,现在已经被全市绝大多数职校积极采用。”该负责人举例说,其原因不仅在于解决了学校发展资金不足的普遍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都是企业急需、到了岗位就能上手的技能人才。“哪个学校不希望让自己的学生都能被用人单位争着要呢。”
就业岗位质量仍需提升
“我们班同学都找到工作了是不假,但也有几个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小文是阜阳一家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2013届的毕业生。去年毕业时,和班里的好几个同学一样,小文在合肥一家私人企业找到了工作,但是干了不到2个月,小文便决定和同时过来的同学一起辞职,原因就是工作“太没意思”。“每天就是帮公司收银,干着都觉得枯燥,学得东西根本用不上。”
由于就业质量不高或者发展空间不够理想而跳槽,甚至辞职,在这方面,小文并不是个例。
“职业院校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当下职业院校的生源知识水平、培养内容,都决定了职校生的就业质量不会太理想的现实。”阜城一家职校的老师分析说,一方面,目前,因考不上高中、大学而无奈选择就读职校的学生,在职校生源中比较普遍,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发展空间不足。而另外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培养内容,毕竟还是以单一领域的技能培养为主,其培养的学生,在高质量工作岗位面前,很难构成太高的竞争力。
“说职校生和本科生、研究生之间完全没差距,也是不现实的。”曹东田说,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的现象,应该是全国范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在他看来,职校生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准确定位,同时发挥自己技能型人才的优势。
“比如说,一个学酒店管理的学生,刚参加工作,就让你进星级酒店管理层,现实吗。”曹东田举例说,但是如果学生能适应基层岗位,即使就业质量开始时不太高,但通过自己的锻炼、钻研,也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玉洁/文 穆可亮/摄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