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她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一生,她过得清贫,却从来没忘记付出。
她就是颍泉区闻集镇刘盆村村民范淑玲。这位已是花甲之年的农村妇女,1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三个孩子,以自己的善良、贤惠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被当地村民称为“最美妈妈”。
三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范淑玲离开山西羊城老家,到河南省焦作市摆摊卖水果。那时,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同在路边卖水果的郑军。回忆当时的情景,范淑玲记忆犹新:郑军身后站着两个骨瘦如柴的女孩,怀里抱着一名男婴,嘴唇发白,哭声不断。善良的范淑玲接过小男孩哄着。一次次接触中,她得知郑军是阜阳闻集人,孩子的母亲是河南人,生下男孩不久就病逝了。
从那以后,范淑玲经常到郑军家帮忙。在她的照顾下,三个孩子的身体一天天硬朗起来。终于有一天,小男孩对着她喊了一声“妈吗”,范淑玲对这个家庭的感情再也无法割舍,当年,她与郑军结了婚,做了三个孩子的继母。
婚后的范书玲不是不能生育,但一想到家庭贫困,且已有了三个孩子,她便放弃了生育的念头,决心把日子过好。大女儿郑晶晶至今还记得范淑玲刚加入这个家庭时的辛苦: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张罗早饭,然后给6个月的小儿子喂奶;跟着郑军去进货,守着水果摊一整天;晚上回来后,还要忙着给一家人做饭,一直折腾到深夜才能休息。
2004年,范淑玲跟随郑军回到阜阳的老家。家里穷,烧地锅,一开始范书玲连火都点不着,为了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她经常弄得满脸乌黑,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挑起家中大梁
为给孩子挣学费,2007年,范淑玲跟郑军前往上海打工,她捡破烂,郑军开车帮人送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10月的一天,郑军出门后便再没回来。直到晚上,范书玲才得知,郑军送货时遇到了意外。家里没了收入来源,丈夫的尸体还躺在殡仪馆里……范淑玲感到整个天都塌了下来。
面对困难,范淑玲没有逃避,她选择独自一人照顾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郑军去世后,只留下了几亩地,房子还是借二弟家的。范淑玲一边务农,一边想办法供孩子们读书。不少村民时常送些吃的、穿的给母子几个,范淑玲全部留给了孩子。
村妇女主任春秀月说,她第一次来到范淑玲家的小屋,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当时,范淑玲正在厨房忙活,见到我,她顺手盖上大锅。”春秀月说,趁范淑玲不注意,她悄悄掀开锅盖,发现锅里只漂着几根菜叶,“她把米和菜叶都盛到孩子碗里,自己只喝了点米汤。”
“孩子们都在长身体,需要营养。我老了,吃什么都可以。”这是范淑玲的心声。
村里的骄傲
范淑玲抚养三个孩子的事情传开后,附近的乡邻经常前去看她,为她提供一些帮助;每到农忙时,村里还专门组织村民、农机帮助她耕种、收割;当地政府还为她申请了农村低保,一年3000元,为她的两个孩子申报了孤儿生活费,一年12000元;前不久,市房产局主要负责人一行到刘盆村开展“三进三联,为民富民”走访调研活动时,了解到范淑玲的事迹,决定把她作为长期帮扶对象,结对帮扶。
如今,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能够自食其力,范淑玲终于能够歇一歇,喘口气。但细心的范淑玲发现,每到清明时节,孩子都会有些失落。亲生母亲的骨灰埋在河南,她知道他们挂念。一个夏季的夜晚,趁着孩子全都在外务工,范淑玲偷偷前往河南,带回了孩子母亲的骨灰,了却他们多年的心愿。
“范淑玲用一生的爱和坚韧为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她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她是我们村的骄傲。”刘盆村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挖掘好、宣传好范淑玲的事迹,以此推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宋玉洁/文 穆可亮/摄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