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守底线”的总体要求,完善制度、夯实基础、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狠抓落实、攻坚克难、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工作进展顺利,惠民成效明显。
基础工作全面加强 日常制度得到落实
几年来阜阳市人社系统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狠抓日常制度的落实,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办能力。
出台了《阜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办法》、《阜阳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等文件,形成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参保、就医、养老金发放、技能培训补贴等基础台账健全,管理工作规范;统计月报及时、准确、全面、完整;民生工程宣传活动和督查、考核工作认真扎实,效果明显;三项民生工程实现了结算公开透明,业务流程合理规范,结算报销手续简便;参保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医保经办力量和社区平台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完善政策提高待遇 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市人社局鉴于目前医疗费用支出呈刚性上涨的实际情况,从居民医保启动时前三年的小步慢跑免出错,到目前的大步快跑不出错。出台了《阜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提高报销封顶线、住院报销比例,降低住院起付标准,实现兜底结算,增加康复项目和慢性病病种,政策向“三无人员”、残疾人、少年儿童倾斜。用政策杠杆和优质服务的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双相转诊和有序流动。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市门诊特大病(含慢性病)146077人次,统筹金支付1562.3万元;住院32899人次,统筹金支付11377万元;就业技能培训38160人,支出培训补贴1688.585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共参保457.25万人(其中城市居民17.37万人),符合发放条件人员118.57万人,养老金发放率100%。市、县两级财政补贴资金全部到位。
采取措施缓解压力 让难题迎刃而解
“看病贵、看病难、异地就医更难”成为现今社会热点,如何有效化解这一难题,针对阜阳市患者到上海就医比较集中的状况,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了住院费用即时结报,促成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在阜阳建立了分院,上海医疗专家每年来阜阳大型义诊,每月定期委派多学科医疗专家来阜阳坐诊,使阜阳市的患者在家乡就享受到上海专家的治疗。
对确需转往上海治疗的患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提供直接入院治疗的“绿色通道”。市医保中心还在上海设立了“阜阳市医疗保险服务部”,对转往上海各定点医院治疗的阜阳市医保病人和异地安置人员在入院、治疗和费用结算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缓解了医保患者异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多年来,受惠患者近万人,受到了参保人员的衷心拥护。
以人为本创新制度 让慢性病患者减轻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每年死亡的人员中慢性病患者占70%以上,加强对参保人员慢性病的治疗成了医保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把医保慢性病病种扩大到18种,降低了慢性病治疗起付费用,提高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还创新了一套医保慢性病治疗管理制度。
一是成立了慢性病申报鉴定中心,组建慢性病医疗专家队伍,统一负责慢性病患者的申报鉴定。二是成立了慢性病药品配送中心,由服务优良的定点药店专门为医保慢性病人按时、按量配送药品,且药价低于其他药店和医院同类药品价格。三是改变了慢性病费用结算制度,凡在慢性病药品中心购药的医保费用,病人只须支付个人负担的部分,其余由医保中心直接结算。四是成立“医保慢性病人之家”,由慢性病治疗专家定期坐诊,建立慢性病人的治疗档案,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年开展四次保健教育活动。既保证了慢性病人的及时、合理治疗,又抑制了药价,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大量节约了医保基金。全市慢性病患者每年的医疗总费用节约近三分之一。
平台建设优质高效 让参保患者更满意
阜阳市各级经办机构均积极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努力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职业服务到情感服务;一般服务到特色服务的转变,千方百计提高参保患者的满意度。
服务大厅建立了高效率、精细化的医保服务体系。从大厅电子屏、服务承诺诸方面都进行系统配置和规范要求。如申报外转治疗的10分钟审批结束;外转治疗费用5000元以下的,立等可取;5000至250000元的五个工作日完成报销;每月5号准时划拨个人账户;首问制、延时服务、AB岗等形成制度;热心、耐心、爱心形成服务习惯,多年如一日。在比较中参保患者认识到了医保工作的规范、高效和快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尚原野)4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阜阳市新一轮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情况。据介绍,此次列入清理范围的规范性文件共746件,其中废止和宣布失效的合计314件,占清理总数的42....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