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书包,带着铺盖,揣着粮票去上学,曾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入学时的记忆。
“背着花蛇皮袋子,拎着尼龙网兜子,揣着几张粮票……”宋士喜是位60后,回想当年上大学的情景,他的记忆既清晰又模糊。
最大的愿望是多读书
宋士喜出生于1963年,老家在颍州区马寨乡,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靠着几亩田地生活。父亲虽然只识得几个字,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却坚持送儿子去上学。
1981年,宋士喜考上了大田中学。“那时的流行语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理分班时,我选择了理科。”学校离家十几里地,家里穷,没有自行车,宋士喜只得走路去上学。
宋士喜是家中的老大,放假回家时,没有所谓的“娱乐”而言,除了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那时,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不多。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抽出时间多看书。为了早点把农活干玩,中午吃饭时也不回家。晌午,太阳实在太毒,有几次差点晕倒在田地。”
经过数十年寒窗苦读,1984年,宋士喜考上了安徽第一轻工业学校。60后的大学生,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那一年,包括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在内,学校总共考上了12个人。”
说起高考填志愿,宋士喜回忆说,考试结束后,学校发了一个报考指南,就是像报纸那样大的几张纸。“我的第一志愿是酿酒专业,第二志愿是制浆造纸。那时,阜阳城里,酒厂、纸厂都比较大,我希望毕业后能顺利分配到厂里工作,成为城里人。”
揣着粮票去上学
回忆起当年的开学装备,宋士喜说,以前的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当时的行囊也相对简单、寒酸。“家里没有特意准备新衣、新鞋,只是带了些必备的生活用品。花蛇皮袋子里装着被子和被单,尼龙网兜子里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茶缸、牙刷、毛巾等小物品。出发前,父亲把家里的小麦拿到粮站,兑换成粮票,我把它们装在了贴身的衣兜里。学习用具方面,词典、字典是必备的,除非不想好好学习了。”
没有伙伴同行,没有父母相送。当年9月,宋士喜独自一人,踏上了奔赴大学的路。“学校在蚌埠,我先从老家坐汽车到阜阳,然后转火车去学校。拿着录取通知书,火车票能打半价。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兴奋极了。”
到了蚌埠火车站,学校有班车迎接新生。“宿舍一共有8个人,大家都很朴实,没有穿着花花绿绿的。学校规定:女生不准戴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头发。班上有四五十个同学,我记得,只有一人带了收音机,算得上当时我们学生用的最先进的电子产品了。”
宋士喜说,当时通讯设备比较落后,每个宿舍楼只有传达室里有一部固定电话,但电话费贵得很,他几乎没用过电话,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全靠书信。“到了学校后,首先就是写封信,给家里报个平安,我会好好学习,请父母莫要挂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