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牵动世界神经,伤亡人数仍在更新。强震面前,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地震究竟如何监测?能否预知?地震部门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地震袭来该如何应对?昨天,本报联合省地震局共同主办的“地震探秘之旅”正式开启,读者走进省地震局、大蜀山地震监测台以及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一探究竟。
抗震 合肥新建房屋须抗6级地震
预测 在世界范围内仍是道难题
老鼠满街跑,牲畜不进圈,井水冒气泡,天上云分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或许更多停留在对自然环境及动物的异常反应上,这些异象在地震监测中究竟靠不靠谱?
“并非所有地震都有明显前兆,换句话说,即使有,目前也很难精确捕捉到。”活动开始前,省地震局宣教中心有关负责人就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地震知识。
然而,我国对于地震的成功预报并非没有先例。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就因科学家发出预报并由国家发出临震提醒,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后,“海城经验”被当做地震预报的衡量标尺广为流传。
“海城地震之所以能提前监测并预警,与震前发生的高密度小震有很大关系,专家们在及时对地震频次和地震波变化进行充分分析后,推断出有可能发生大震,这仅仅是一个特例。”省地震局专家指出,受地质结构复杂等因素制约,地震预测在世界范围内仍是道难题,目前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也仅停留在“盲人摸象”阶段,很难做到准确预报。
去年十月,安徽省金寨曾出现一日十震的罕见震情,经国家地震局及省地震局专家调研会商,认为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省地震局专家表示,地震预测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凭经验,而是靠精密的科学仪器捕捉大地“脉搏”并通过人工及自动分析,同时参考当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概率综合会商得出。
读者高兴华是唐山人,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人在合肥的他通过当天早上的广播得知家乡震情,“当时我就从床上爬起来,从合肥乘火车赶赴天津,路上听到各种传闻,有人说唐山没了,也有的说已经被海水淹没了。”高兴华跑遍了天津火车东站和西站、北站,也找不到回唐山的车,就这样在天津辗转了三天,“有些人等不及,有步行回唐山的。”
三天后,他坐上救援车辆回到唐山,一路上他心里是七上八下,“几乎被夷平了,地上建筑都不到30公分”。没了地标,寻家成了难题,好在路遇一位大嫂,在那位大嫂的指引下,他找到了父母、爱人和孩子暂住的帐篷,因家人住在一层平房里,地震后及时逃出,所幸没有大碍。
昨天的活动中,他向省地震局建言,加大对老旧房屋的抗震改造。对此,省地震局宣教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对于建筑抗震设防,根据各地地质结构有着不同要求。以合肥市为例,省政府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6级以上抗震标准,而对于城市及农村老旧房屋,将地毯式排查,并逐步改造。
省地震局内,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全省地质构造等情况。
机构 未来各县至少一座地震台
逃生 科学逃生避免“小震大灾”
长期以来,地震部门承受着各方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地震局无用,建议取消。对于这样的误解,地震局专家表示理解,“那是因为我们的宣传做得不到位,大家不清楚我们每天到底在干什么。”
安徽省地震局始建于1971年7月,承担着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职责。下属机构包括地震科普宣教中心、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地震监测中心、地震应急保障中心等。
“目前,我们在全省分布有12个专业地震监测台,44个区域地震台,这些台站无时无刻不在捕捉大地脉动,为地震预防提供第一手可靠数据。”省地震局专家指出,按照规划,安徽省将推动实施“一县一台”战略布局,即每一个县至少一座地震监测台,提高地震监测精准度。
地震究竟如何监测,现场所有读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为了解开这个谜题,在省地震局专家陪同下,大家来到地震监测中心。讲解员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安徽省地震监测台站分布沙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大小台站,利用仪器监测地脉动,形成数据分析结果,上传至省地震局,自动分析后确定震中位置、震级以及发生时刻。”这仅仅是初报,一旦发生3.0级以上有感地震,省地震局将第一时间上报国家地震局,待专家会商准确结果出炉,及时向公众告知推送。
在大蜀山地震监测台,大家实地参观了地震监测室。站长葛计划向大家展示了相关设备,“埋藏于深井中的仪器负责探测,就好比乒乓球受挤压后变形,可以通过形变测量地震。”
今年3月14日,阜阳发生4.3级地震,造成2死13伤,“不幸身亡的两人均是在逃生的瞬间被房顶脱落的罗马柱砸中,如果掌握科学有效的逃生方法,结果可能会不一样。”省地震局有关专家表示。
对此,读者薛志白感同身受,73岁的他昨天全程参与了活动。“2011年安庆4.8级地震时,我在位于五楼的家里看到吊灯晃动,当时我没急着往外跑,而是找个三角地带躲了起来,地震预测很难,但起码我们可以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在地震来临的时候不慌不乱,把人身伤害降到最低。”
为了能让读者切实感受地震时的晃动,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省地震局带领读者一行人来到位于大房郢水库东侧的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在地震模拟室,读者站在“震中”位置,伴随着脚下的晃动和眼前的视频影像,着实感受了一把地震袭来时的惊心动魄。
“地震来临时一般是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这与纵波传输快于横波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纵波产生的破坏效果要小于横波,这就给了我们一定的逃生时间。”讲解员介绍,身处不同地点,逃生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尽快选择结实的墙角或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保持一定的空间,双手抱头蹲下,等待地震过后逃出或等待救援,切不可慌忙逃生,以防止砸伤、跌伤。
本报记者 康鹏飞 项春雷 摄影报道
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大屏幕上的波线吸引了一位读者。
地震科普馆内的地动仪备受大家关注。
新闻推荐
○7月29日19:49,在西藏路与中山路交口的合家福超市门口。一辆牌号为皖DG1677的奔驰车挡在了人行道口 特拍员:飞 &...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