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张玉锦
11月24日凌晨,阜阳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车辆驶入站内,众人急忙将车上的病人张小燕(化名)抬下车来,安置在温暖的房间里。与其他被救助人员不同的是,她并非其他地方救助站送来的被救助人员,而是阜阳救助站去接回来的,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厚厚的一沓病历。
接回来的还有厚厚一沓病历
“救助站的救助工作主要以临时救助为主,一般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将接收的被救助人员送回家。”市救助站站长吴震告诉记者,张小燕之所以是接回来的,主要是因为她的病情比较严重。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救助站时,张小燕仍在卧床休息。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吃了午饭,并服下医生开好的药。“她患有肝腹水、肝硬化等几种病症,在北京的医院治疗一年多时间了。”吴震告诉记者,事实上,两个月之前,阜阳救助站就接到了北京救助站工作人员打来的核实电话。
经过核实、确认后,北京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知,张小燕患有多种病症,一直在北京昌平区中医院接受治疗,无法护送回乡,直到11月中旬,医生诊断她的病情已经得到缓解,为确保病情不受影响,阜阳救助站派车将张小燕接回了家。
记者在救助站安置房里看到,张小燕穿着厚厚的棉袄,安静地躺在床上。提起一路上照顾她的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这一路上,阜阳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没少照顾我,北京的医生和护士对我也很好。”
张小燕说,因为她的病,每到一个服务区,车子就会停下来,给她喝水、喂药,不怕辛苦,让她很感动。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张小燕的精神状态还算不错。说起在北京的经历,总是在医院的内容居多。事实上,张小燕是2016年7月1日被好心人发现后救助到北京救助站的。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北京昌平区中医院接受治疗。
“真的没想到,我还能活着回家。”当天下午,在回家的路上,张小燕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从小就患有胃病的她在外漂泊流浪了几年,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太好。被救助后,她的病情也在治疗控制中得到了一定缓解。
确保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
把张小燕接回家只是救助站日常护送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临时救助的主要工作机构,救助站的主要工作内容还有护送被救助人员返乡、帮助滞留人员寻亲、街头巡查流浪乞讨人员等多项工作。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和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并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被救助人员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同时,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据统计,今年以来市救助站已救助了8000多人次,站内还有滞留人员180名。“我们的救助工作队伍几乎每天都会护送被救助人员返乡。同时,针对滞留人员,我们也正在积极通过报纸、电视以及微信、网络等途径继续发布寻亲信息,开展寻亲工作。”吴震表示,为迎接寒冬,救助站还与阜阳蓝天救援队合作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确保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人群安全过冬。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牛真子实习生石丹/文本报记者郭海洋/摄这段时间,阜城气温骤降,让人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但依然有这样一群热爱徒步运动的人,他们勇敢走出温暖的室内,亲近自然风光,感受冬日暖阳。为展示阜阳良...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