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楠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阜阳作为农业大市,既是“百亿江淮粮仓”,也是劳务输出基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既要立足市情,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助推工业化和城镇化;也要关注弥漫于城乡各处的浓厚乡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以期“留住乡愁”,共建大美阜阳。
作为传统农业区,农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近年来,阜阳市牢固树立经营农业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向更高效、更环保、更具活力的现代化农业转变,成绩斐然。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一个突出的问题引人侧目:从上世纪80年代农民外出务工潮开始,被现代化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许多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流动农民工或新工人,使得乡村日益空壳化和荒漠化,引发农村缺乏有效劳动力、文化建设式微、乡村文明受到冲击等一系列问题。在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如何留住乡愁,构建乡村生活的美好明天?笔者就此谈几点个人体会。
创建合理的农民归乡模式城市需要农民,农村也需要农民,尤其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文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农民重回故里,特别是在城市夹缝中生存、进退失据的农民,号召其重回故土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可利用“民宿经济+”、“花卉+”、“互联网+”等方式,深度挖掘以“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愁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三是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科学布局城乡建设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通过添加社会、文化因素,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首先在旧城改造、提升自然村落功能的基础上,保持老城和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阜阳市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已被妥善保护,但仍有许多待发掘和整理的古迹还未受到应有保护。应合理规划,避免在国土开发和城乡建设中对特定景观造成损毁;其次,要尊重乡村历史传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加大文化艺人培养力度,建立阜阳民俗博物馆、乡土资料馆等,努力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重视传统节日、民间风俗,通过举办民俗表演和节日庆典活动,慰藉人们的“乡愁”之情。
让人们记住乡愁建设乡村文明,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向导。一方面,尊重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规律,鼓励其内部创新。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改进和优化乡村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文化多样化发展、多形式创新、多样态繁荣,发展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进程,在参与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武装头脑。另一方面,强化外生文化的引导和感染作用,用先进城市文化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建立城乡文化互动长效机制,创建多种文化下乡渠道,推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特征、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乡村文明。
乡村建设关系到农民的福祉,农业现代化发展关系到城乡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做好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拓展,引导和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记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愁乡音。
(作者系中共阜阳市委党校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燕11月28日,阜阳市2017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落下帷幕。作为决赛选手的安徽省好希望工贸有限公司虽然只获得一个优秀奖,但企业副经理张敬利表示,能进入决赛就是对他们公司的肯定。此次参赛,好...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