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文 穆可亮/摄
一街暖阳忆往昔
冬日的暖阳照在黄色寺院围墙上,也照在76岁的陈金芳老人身上。她坐在轮椅上,倚靠着围墙,在大寺街生活了50多年,对这里的人和事都很熟悉,所以,对于记者这个陌生人的到来,她感到些许好奇。
“干啥来的?”老人开口便问,竟带有外地口音。听清了记者的来意,不等记者问,她便开始了自己的讲述。“我是从蚌埠来的,上世纪50年代,学校一毕业就分到阜阳工作啦,就在街西头的市人民医院当外科大夫。后来,就在阜阳成了家。”
陈金芳说,她8岁便没了母亲,因为家里穷,上学还多亏了国家的补贴。工作后,能挣钱了,除了每月给家里寄的钱,自己还有盈余。如今,育有2个子女。随着大寺街的拆迁,她也随子女住到了附近小区里,但只要天气好,还会一个人推着轮椅来大寺街。“为啥叫‘大寺街\’,因为有‘大寺\’啊!”她说,她认识“大寺”里的许多僧人,他们很多是从南方来的,对人都很和善。
大寺,对于很多老阜阳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它的本名其实叫“资福寺”,但大家似乎更愿意喊它为“大寺”。也是因有这座寺庙的存在,这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取名为“大寺街”。
祈福泽被善心存
大寺名为“古刹资福寺”,是一座有着900多年历史的佛寺。始建于宋仁宗嘉
新闻推荐
阜国土(拍)告字〔2017〕10号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