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宋延坤
无偿献血是慈善行为,用高昂的物质奖励去回报献血者,看起来有将慈善事业物质化或商业化的嫌疑,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忽略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物质奖励不仅能让献血者收到经济回报,也能让他们在心理层面得到更高的认可度,这和向先进工作者颁发奖金几乎有着同样的意义。
近期,各地媒体报道了不少关于血荒的消息,比如《阜阳市中心血站血库面临血荒》、《重庆有医院现血荒,影响到急救抢救用血》、《亳州血库告急,库存达到红色预警》、《许昌血库紧张》、《厦门血库库存紧张》等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部分地方出现季节性血荒在所难免,然而,尽管血荒并不是很容易解决,可咱们也不能躲着这个问题,毕竟有大量病患等着血浆救命。
近年来,血荒这种现象在各地频频出现,上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北上广,下至只有几十万的四五线城市,都曾遭遇过血荒,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而为缓解血荒给医疗机构带去的压力,很多地方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不过,我们也能发现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现实:血荒并没有因为这些激励措施而彻底消失。作为一名长期坚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的普通人,笔者认为,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尤其是具体奖励手段的力度偏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群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
虽说无偿献血是一项慈善事业,尤其强调公民的个人主观意愿,血荒出现是不是就意味着有太多人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不够高?错。如果奖励工作的力度太小,也无法吸引到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献血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对积极参加献血和在献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现实情况又是如何?一些地方并没有细化奖励工作,对参与无偿献血的公众也只是采取一些常规的奖励措施,向献血者赠送水杯、雨伞或其他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纪念品。那么,哪些地方奖励工作的力度更大,并大大提升了民众的热情呢?江苏省的做法很值得肯定。今年9月起实施的《江苏省献血条例》就指出,凡无偿献血超过4000毫升,就可享受“三免待遇”(免费游公园、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看病免普通门诊诊查费),同时,全省共164家A级景区也向这类献血者免费开放。
物质或其他涉及到经济行为的奖励,其表现是物质层面,可这并不能掩盖其精神奖励属性的意义。无偿献血是慈善行为,用高昂的物质奖励去回报献血者,看起来有将慈善事业物质化或商业化的嫌疑,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忽略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物质奖励不仅能让献血者收到经济回报,也能让他们在心理层面得到更高的认可度,这和向先进工作者颁发奖金几乎有着同样的意义。
任何力度精神或物质层面的奖励,都不会影响慈善事业的“成色”,江苏等地方让献血者享“三免待遇”和免费游景区的做法,自然也不会伤害到无偿献血事业的伟大。因此,那些质疑重奖无偿献血或批评民众不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声音,在提出质疑之前最好想一想有些人为啥不去献血,各相关部门又为献血者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新闻推荐
访市青联委员、阜阳幸福里餐饮公司负责人潘露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