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文 穆可亮/摄
赵井院、三府巷、碾盘街、时胡同、前赵胡同、后赵胡同,这是街西侧的胡同;三府街、贡院街、贡院后街,这是街东侧的胡同。南起小隅首、北至大观街,一条长约600多米的文德街将这些胡同串联了起来。
这里曾经是旧时阜阳西半城的主干道,道路宽敞,两边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让人觉得这是一条商业街。然而,如果知晓有关文德街的历史,又会发觉,它更是一条文化气息浓郁的老街。“‘文德街\’这个名字,至少在解放前就有了。‘文德\’有礼乐教化之意,过去这条街上有书院、印刷厂、揭裱店,也是因文化而得名。”阜阳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刘奕云告诉记者。
文脉代代相传
只要是在阜城生活过几年,即便不了解它的历史,但一提起文德街,大家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哦,老三中不就在那儿吗?”老三中,即阜阳三中,是阜阳的一所百年名校,是阜阳教育界的一个标杆。因为它的存在,让“文德街”这个名字被人们所熟知,也让这条老街“以文立街”更加名副其实。
史料记载,阜阳三中前身是颍州府中学堂。如果再向前寻根,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当时,欧阳修任颍州知州,他在颍州西湖南岸建立了“西湖书院”。到了清乾隆年间,时任郡守王敛福将西湖书院搬至金鸡咀(今文昌阁下面),更名“清颍书院”。咸丰年间,清颍书院毁于战火,王敛福又重新倡办,并移至西城的文德街。
后来,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大背景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阜阳的汪大策、程少斋等一批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清颍书院”院址上创办了“清颍中学堂”,开设理科、算术、外语等新式课程,要求学生在读经学史的同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合乎时代发展需要。
不久,“清颍中学堂”更名为“颍州府中学堂”,是阜阳地区开办最早的一所新型中等学府。当时,留日归来的朱清华以及国学泰斗、书法家邢元伟都曾在这所学校任教。1913年,安徽督军倪嗣冲把颍州府中学堂改为倪家西公馆,自此,学堂停办,一停就是11年;1924年,阜阳县长徐传友与劝学所所长程旭亭两人邀请教育界名人吕醒环创办阜阳县立中学;1949年,又与省第四中学、颍州女中联合成为阜阳联中,几经发展、易名,终成今天的阜阳三中。
文德街的东侧是贡院街,而贡院又是过去开科取士的地方。前来考试的考生有的便会在文德街寻一处旅店住下。如今,作为高考考点,在老三中附近,宽敞干净的现代化宾馆代替了古时的客栈,每年高考前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家长和考生都会将文德街上的宾馆房间住满。时代虽变,但十年寒窗的苦读、对大好前程的希冀,却始终未曾改变,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古今学子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不改文字敬畏
在文德街,有一个报印小区。附近居民说,小区建成的时间比较久了,是过去阜阳报社和印刷厂的家属院。至于它们的具体位置在哪,几乎没人能说得清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
1949年8月1日,《阜阳报》创刊,是原中共阜阳地委的机关报,也是当时阜阳地区唯一一份报纸。据老报人回忆,初创阶段没有设立单独的报社机构,报社编辑部设在位于文德街旁地委宣传部的办公室。三间普通的平房,既是办公室,又作集体宿舍和饭堂。当时的报人就挤在这样的房间里办起了报纸。那时的报纸为四开小报,铅字排版印刷。用油墨打出来的小样缺字较多又脏,需反复校对三四遍还清不了样。
办公室低矮、灰暗,机械印刷设备简陋,加之受经济和设备条件限制,不仅报纸篇幅小,而且隔日出版。尽管如此,就是这样一份报纸,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每当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送到每家每户,大人孩子都会争相翻阅;每当自己的稿件被报纸编辑采用变成了铅字,要比干啥都兴奋。作为党的喉舌,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工作,引导舆论,是干部群众获得信息的窗口。也因为它,许多人爱上了新闻采访与写作,并自此走上了新闻采访写作的道路,或成为报社的一员,或扎根基层,继续为报社供稿,提供新闻线索。
1992年11月20日,位于清河东路的阜阳日报社办公楼竣工交付使用。当年12月,报社由文德街迁至新办公楼办公。12月11日,《阜阳报》首次使用电脑照排,彻底告别了铅与火,出版效率明显提升,报纸也随之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报纸期数和版面扩大,报纸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更多读者。
《阜阳报》便是今天《阜阳日报》的前身。斗转星移,时代在变,但初心不改,新闻理想在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心中传递,秉持着对新闻的热爱、对文字的敬畏,他们继续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为千万颍淮儿女服务,传播阜阳好声音。
坚守一份从容
西式快餐店、服装店、饰品店……这些商店因学校而集聚在了文德街,成为学生们和附近居民平日里娱乐消遣的好去处。商店内灯光明亮,商店外有店员向过往行人分发传单。不过,在时代浪潮和网络购物的冲击下,它们也是一茬换了又一茬。
街道东侧有一间店铺,如果要以店铺的陈设、布置为标准,确实不那么引人注意,店内灯光昏暗,空间狭小,货架上、柜子上、地上,都堆满了商品。但是这样一间店铺,新老主顾络绎不绝。老主顾自不必多说,新主顾呢,大多是慕名前来。
“小孩子开始练毛笔字,不需要买那么好的笔和纸,有个差不多就行了,关键得坚持。”得知是家长买给刚上小学、开始学习书法的孩子用的,老板笑着对一位中年妇女说。
“我们在火车站那边住,要不是老师推荐,哪能跑那么远来?我们先用着,觉得不错了以后还从你这买。”这位家长说。
“集萃斋”,是这家店铺的名字,主营文房四宝,高、中、低端都有,如今已经营了十多年。老板看上去有四五十岁,既有生意人的精明,更有因与书画打交道久了而沉淀下来的淡定从容。这两年,她在淘宝和微信上都开了网店,平均每天可以往外发出四五单。“咱这又不是卖衣服,每天都几十、几百的单子,四五单也就可以了。”老板告诉记者。
既和小有成就的书画家打过交道,也遇到过不少刚开始习字的小学生或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对于如何挑选文房四宝,他们心里有更多的疑问,对于自己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更没有底。然而老板说,她并不希望看到别人抱着一颗功利心来练习书法。因为,“练字这件事,要成为大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也没那个必要。有这个兴趣,并且能坚持下去就已经很好了。”
生意不好也不坏,老板也不大在意。在她看来,这也不是来钱快、赚钱多的买卖,不过是生意做着做着就爱上了与纸墨笔砚为伴,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对文化的一份守护。
新闻推荐
一年前,西湖新区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城区承载着市民的诸多期待;一年来,围绕新区建设,规划、征迁、土地报批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眼下,新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级湿地公园修编日前获批,让6.6平...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