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林 实习生 王庆梅
三十余载,几度辉煌与沉浮。历经十年沉寂,阜阳诗歌在一批批坚守者的努力下,今朝又现诗韵风采。
20世纪的阜阳诗意盎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阜阳诗歌创作的繁盛时期。”市文联副主席丁友星介绍说,那个年代,阜阳诗歌人才辈出、诗歌氛围浓厚,奠定了阜阳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和雄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朗诵会,在颍州西湖岸畔汇聚了近万人参加,阜阳的诗歌爱好者吟咏着、欣赏着,在诗歌中描绘出那个时代文艺创作欣欣向荣的局面,阜阳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诗歌创作人才。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的梁如云,是阜阳市诗歌发展历史上的佼佼者,著有诗集《永恒的情笛》、《爱之海》、《野雨》等,叙事诗《湘江夜》获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千手观音》获国际石韵第二届优秀诗歌创作奖等。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梁如云取得的成就,为阜阳诗歌发展注入了强大能量。
当时,阜阳诗歌创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涌现出一批在安徽省有影响力的诗人及诗歌作品,带动了更多诗歌爱好者加入创作中。随之,诗社应运而生,三月诗社、阜阳青年诗社、蓝童诗社相继成立。
让诗歌创作重燃燎原之火
但是,进入21世纪后,阜阳文学创作落入低谷,诗歌创作也进入沉寂期,诗人的桂冠锈迹斑斑。长达10年时间,阜阳诗歌犹如无人问津的宝藏,深埋在历史的辉煌中。
“阜阳诗歌创作出现这种局面,除了大环境及历史原因外,与阜阳整体文学发展的氛围也有很大关系。”2013年,市文联提出,利用5个“三年计划”,推动阜阳文学创作重新崛起。“丰富文学活动,浓厚创作氛围,才能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丁友星说,“三年计划”首先从阜阳市中篇小说创作精品大奖赛入手,以此激活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创作活动。
2016年,阜阳市首届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启动,200多人参赛,收到1000多首诗歌作品,让大家看到了阜阳诗坛的根基犹在。“但从收到的作品看,整体水平不理想,诗歌作品的视野比较窄。”丁友星说。
为此,市文联专门组织召开诗歌发展专题研讨会,阜阳本地诗人、阜师院教授等纷纷建言献策,指出阜阳诗坛青黄不接,面临断层,新生代急需培养等现实问题。此后一年间,除经常举办诗歌研讨会、改稿会外,市文联还邀请著名诗人、诗歌刊物编辑等前来讲授诗歌理论和创作经验,全力壮大诗人队伍,创作诗歌精品力作。
诗歌将成为阜阳文学的“领头羊”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2017年举办的第二届阜阳市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中,近400人参加的规模在其他地市也极为少见。“整体水平普遍提高,9人获奖,其中三等奖获得者是首届的一等奖。”丁友星说,把理论队伍和创作队伍结合起来的实践,让阜阳诗歌得到长足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梯队合理,包括“40后”至“90后”甚至“00”后7个年龄段,各年龄段的创作各有特色。其中,“60后”至“80后”水平高,“90后”、“00后”有潜质。“80后”刘坤是第二届大奖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创作的《陋室及其他》(组诗)受到评委的青睐。
“未来,阜阳诗歌创作队伍梯队将更加合理,将有力推动阜阳诗歌创作发展。”丁友星说,目前阜阳诗歌创作的骨干人才有50多人,远超过中篇小说的创作人才数量。2018年,第三届阜阳市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将如期举办,“我们坚信,2018年的大赛将会有重大突破。”
新闻推荐
公告人:阜阳兴泉发展有限公司安徽阜阳欣达化纤有限公司阜阳兴泉发展有限公司拟受让安徽阜阳欣达化纤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请安徽阜阳欣达化纤有限公司的有关债权、债务人在本公告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持...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