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鲁胜利 付艳 丁志成
“阿姨,我送的水果你喜欢吃吗?”2018年新年伊始,8岁女孩小月月(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带着鲜花和果篮高兴地走到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的儿科病房,小月月伸出一双稚嫩的手,紧紧拉住护士长段利侠,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女孩面色红润小脸胖嘟嘟的,在场的医护人员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他们历经艰险与死神赛跑,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的那个危重的乙脑患儿。
事情还要从2017年7月31日说起,当天半夜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儿科值班医生许从峰得知有一位抽搐的危重患儿急需会诊。“当时进了急诊室,我就看到蜷缩在治疗床上的小女孩面色青紫,神志不清,四肢抽搐,体温达40.2℃。”许从峰告诉记者,陪同的家人告诉他,小月月今年8岁,5天前因发热、头痛、呕吐,在当地诊所以“头孢类”抗菌药物和“甘露醇”输注,此后孩子体温反复波动,并出现频繁的喷射性呕吐,1小时前再次发热,突然双目斜视,牙关紧闭,口唇微绀,双下肢强直,见病情危急家人才把她送到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就诊。
“接诊后我马上决定给予患儿退热、止痉处理。脑炎患儿病情变化特别快,由于孩子已经病发五天,入院后经过对症处理仍高热不退,神志不清,阵发抽搐,我就把孩子转入了重症监护室救治。”许从峰说。
因为小月月的病症特殊,在和家属沟通后,医院集合精英力量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前期的监护治疗。为尽可能给孩子减少一些并发症,一场由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儿科医护精兵组成的456小时监守诊疗,让整个治疗充满爱与坚守的感动。
体温40.3℃,40℃,39.5℃,40℃……血压160/108mmHg,血压155/82mmHg……心率175次/分,170次/分,呼吸50次/分,呼吸40次/分……抢救的前几天,小月月不时地出现抽搐,极不稳定的病情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儿科医护团队密切跟踪观察病情,及时采取应急对症治疗。
“看着孩子知道她也很痛苦,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守护在她身边。”护士长段利侠告诉记者,那半个多月,她和责任护士每天24小时都守护在病床前,望着连续“沉睡”多日的小月月,大家都心急如焚,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为防止久睡肌肉萎缩,每隔两小时护士们就要为其翻身一次,每天的鼻饲也是由责任护士“大包干”。19个昼夜456小时,患儿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医护人员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适时地采取了紧急处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几天后患儿的知觉逐渐得到了恢复,生命体征也逐渐平稳,专家会诊后决定转入普通病房,做进一步康复治疗。经过精准治疗后,小月月的病情终于日趋稳定,身体逐步康复。
“该患儿经阜阳市疾病控制中心检测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为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状。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病情严重者亦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小月月却十分幸运,在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和精准有效的救治措施下,被从死亡线上给拉回来了。”医院儿科专家王强主任说,看着逐渐康复的小月月,大家心中的大石总算落下。
除了治病,医院对小月月的家庭也给予了许多关怀和救助。小月月家住阜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村,属于贫困家庭,因为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疏忽了给孩子购买医疗保险,面对巨额治疗费用,小月月的父母一筹莫展。孩子虽已康复,但后续治疗仍需要一定费用。安医大阜阳医院领导班子得知后,在全院发起了募捐。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一个多小时募捐善款五千元。
新年伊始,当活泼可爱的小月月蹦蹦跳跳地走进病房,不管是主治医生、专家还是护理团队的医护人员看到这一幕都由衷欣慰。如今小月月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治疗,可已经基本可以正常生活,医院表示会持续关注她,希望她能健康平安地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晓林实习生王庆梅通讯员薛沛传递温暖之情“您好,我是今年‘接您回家\’活动的志愿者,请问有什么能帮助您的吗?”自1月28日阜阳正式启动“接您回家”活动以来,这是志愿者祝福说的最多的一句...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