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秉文 近日,颍东区人民法院将基层巡回法庭俗称“背包法庭”开在颍东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村委会办公室,在杨庄村村委会的配合和近30名村民的见证下,颍东区法院负责人公开主审了一起赡养纠纷案问题得到了圆满化解。
左邻右舍前来旁听
原告宁某育有两子两女,被告张某系长子,原告年事已高,且身患残疾、无劳动能力,经亲戚调解,协议原告将自有房屋全部交给被告,由被告负责为原告提供住处,后因房屋被征收,兄弟间引发矛盾致原告暂居在次子家中。原告状告被告不对其尽赡养义务,要求法庭查明事实,为其主持公道。在庭前调解中,因兄弟间矛盾积怨已深,各方都在诉苦,调解十分困难。颍东区法院负责人认为,将此案以“背包法庭”的形式开在群众身边,既可以方便村民,也可以起到普法宣传的作用,还能在左邻右舍的监督下,促使当事人更好地履行赡养义务。
当天,虽然下着大雨,颍东区人民法院负责人一行还是准时来到了杨庄村村委会,现场近30名村民到场旁听庭审。庭前,合议庭成员再次对当事人进行劝解疏导,情理并重。在录像、打印等各项设备检验完毕后,“背包法庭”正式开庭。
“背包法庭”全程留痕,在镜头下,旁听群众聚精会神地旁听庭审,既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走动;当事人也合理合法地表达了自身诉求,经过庭上的各自陈词以及陪审员的合议,这场赡养纠纷当庭调解结案。背包法庭群众身边开庭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司法改革,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示范、引领、指导作用,颍东区人民法院院庭长办案步入常态化,院庭长带头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新型案件,并且创新形式,选取典型、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件到群众身边开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天,颍东区人民法院负责人还从尽孝道、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对旁听群众开展了现场普法教育,对村民面对面答疑释法,前来旁听的村民们对“背包法庭”的形式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随后,颍东区人民法院负责人一行还来到了被告家中,看望卧床的原告宁某,将庭审结果和被告在庭审上的表态带给原告,原告在调解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法院负责人还叮嘱村委会负责人切实帮助解决后续困难,真正化解纠纷。
“法院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庭审。”颍东区法院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推动更多的“背包法庭”走进基层,鼓励更多的法官到基层现场开庭,多倾听当事人的声音,同时多在乡村聘请人民调解员,共同致力于化解群众纠纷,建设和谐法治社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燕自从今年慧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后,之前居住在慧湖附近的居民都盼望着能早日建好安置房,享受慧湖带来的好环境。在慧湖居住40多年的张明泽就是其中一位。“自去年政府开始整治慧湖,我...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