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修申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调动各阶层抗战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团结私塾教师、改造私塾的政策。1944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挺进皖北,深入敌后,建立了宿蒙县、雪商亳县等抗日政权。1945年4月份,宿蒙县抗日民主政府允许私塾开办,目的是让农民子弟识字,学习文化。当时就有5所私塾兴办起来,主要用《三字经》、《四书》做教材。到日本投降前夕,私塾增加到50多所。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皖西北的涡河以北开辟了解放区,隶属于豫皖苏边区,着手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1946年7月,解放区内有改良私塾50所,学生800人,一律改用抗日民主课本,增开了体操、唱歌等课程。
1948年8月,阜阳地区全境解放。由于“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小学纷纷停办,乘各校停办之际,私塾就大量办起来”,到1949年上半年阜阳地区有私塾3000多所。与1946年相比,阜阳解放区的私塾数量有较大增加。私塾数量增加的原因,除了原有的学校停办造成私塾填补这一空缺外,还有一部分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尤其是地主和富农出身的,不了解中共的政策,担心因原来在国民党学校读过书,而被解放区政权当作反动学生受到批斗,于是到私塾读书,借用私塾学生身份作为掩护,洗刷自己曾经的国民党学生的身份。
还有部分塾师认为,办私塾算不上多大的污点,为了谋生,借机开办私塾。据泉南县调查:一部分中富农家庭的知识分子除有做生意种庄稼外,已大部分转为私塾教师,教儿童念四书。泉南过半之村庄皆发展私塾。
鉴于私塾在阜阳地区快速增加、数量较多的客观情况,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制定了逐步改造私塾,使之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方针政策。1948年6月,豫皖苏边区政府规定,私塾暂时允许群众自由设置,但私塾“必须接受政府领导,采用民主课本,教学逐渐改良,使之成为民办小学”。由于阜阳地区解放不久,巩固新生政权成为解放区的中心任务和当务之急,加上财力有限,发动群众集资办学就成为当时政府兴办小学事业的主要办法,发展小学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众多的私塾改造为民办小学。在把私塾改造为民办小学问题上,豫皖苏解放区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到私塾改造为民办小学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1949年初,指示各地现有的私塾暂时不予取消,逐渐改良其教学设备和教法。
据1949年春统计,阜阳地区共有私塾3370所,而公立小学、私立小学和民办小学等各种类型的小学加在一起才571所,私塾呈现一枝独秀之势。新成立的阜阳专署改造私塾的任务非常艰巨繁重。
阜阳专署认为,大部分私塾的办学不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存在不少问题,如不遵守政府法令、使用“四书五经”、体罚学生等。为顺利发展新民主主义小学教育,必须对私塾进行改造。阜阳专署强调,改造私塾并不是禁止私塾,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使私塾逐步朝着民办小学转化。1949年4月,阜阳专署要求私塾限期登记,接受政府领导,使用指定教材,增设唱歌、算术、常识等课程,严禁体罚,塾师必须经常参加政治学习;除现有私塾外,不允许设立新的私塾。
经过半年多改造,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阜阳地区的私塾减少到了1662所,学生22910人,而新式小学上升为3693所,学生183300人。新式小学数量是私塾数量的2倍,学生数是私塾的9倍。新式小学数量多于私塾,说明私塾教育在皖西北乡村教育中的优势地位被打破,新式教育占据了基础教育主导地位,学校数量和学生数的不断增加意味着私塾存在的空间逐渐缩小。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49年12月制定了对私塾等旧教育机构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阜阳专署遵照教育部方针,要求私塾接受党的领导,使用新编教材,废除体罚,民主管理学生。
塾师是改造私塾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细致做好私塾改造工作,1950年4月阜阳专署对塾师情况做了摸底调查。在接受调查的75名塾师中,有私塾学历的40人,占总数的57%。可见,阜阳地区的大部分私塾教师不具备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系统知识等一窍不通或知之甚少,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不能胜任新民主义社会对儿童教育的要求,无法承担培养新一代儿童的任务。发展新民主主义小学教育,不能把主要希望寄托在私塾及其塾师身上。
根据本区私塾实际,1950年2月21日,阜阳专署发布了《关于今后小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指示》,提出对私塾改造的方针,“不是取缔而是不断改良”,要求私塾采用政府颁布的课本,废除体罚,实行期末或统一考试;公办小学与私塾结成对子,义务辅导塾师解决塾师教授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经过近一年努力,本区私塾的数量急剧减少。1950年上半年还有私塾533所,学生9100人,到年底私塾数量下降到了221所,学生数量减少为4511人。私塾和学生的数量1950年下半年分别比上半年减少了一半还多一点,阜阳地区的私塾改造大见成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部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安徽省从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秋,将全省私立中小学逐步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至1952年底,安徽省境内的私立学校基本消失,全部改为政府办学。阜阳地区的私塾也被政府接管,私塾教育彻底被新式小学教育所取代。
纵观从1901年到1952年这半个世纪阜阳地区的私塾变迁过程,私塾逐渐被新式学校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进步。
(作者系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
新闻推荐
阜阳植物园项目(一期)施工开始招标 建成后可进入赏景并进行科普体验
颍州晚报讯(记者储继明)近日,阜阳市植物园项目(一期)施工开始招标,阜阳市首座植物园——阜阳植物园有望于6月开建。建成后,市民...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