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 从城北门到南门长约3里地,城中只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主干道,街宽不到7米,路面是古人用一二米长的青石条铺成的。解放前夕,阜阳旧城只有16条街,17条胡同,10条小巷,路面多为条石道路,全长20.3公里,面积为8.12万平方米,路宽一般为2—4米。那时,连同城河外沿的居民区,城区总面积还不到2平方公里。
“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老城区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向外寻找更大的空间。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开通、延长、拓宽道路。5年间,阜城新建、扩建了人民东路、人民西路、颍州路、颍河西路、车站路,城市道路增加了5577米,新增道路路面均为砂石结构。“记得上世纪50年代,先修的人民路,整个城里也就这么一条像样的大马路。”今年85岁的泉北社区居民马传效回忆说,那个时候,政府动员全城的老百姓拉砖拉土,一起来修人民路,然后才有了其他的道路。“路是修好了,但都是土路,灰尘很大。不过,进出城方便了很多。”
到了1965年,沥青路面开始进入阜阳城区,仅这一年就修建沥青道路长4000米,面积4.8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市政建设进入迅猛发展新时期,市区原有道路得以拓宽,新修道路不断增加。到1987年,阜阳城区建成各类道路44条,道路总长56公里,道路总面积54.9万平方米。人民东路、人民西路、颍州南路、颍州北路、颍上路等主干道基本完成了配套工程建设任务。
与路网建设同步的,是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居民区的布局。大戏院、阜阳饭店、百货大楼、国贸大厦、中国银行阜阳分行大厦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在曾经的小村庄上陆续建了起来,人民路、颍州路取代了鼓楼南北大街,迅速崛起为新的商业中心。
“九五”以后,阜城逐步加快路网建设步伐。1996年,全长18公里的二环路建成通车,进一步拉大了阜阳城市主框架。1997年,改造了颍州路、人民路、清河路、莲花路等12条城市主次干道;同时,打通断头路,颍河西路向西打通至南京路,清河路向东打通至沙河路。1985年,阜阳地区行政公署征用原本位于老阜阳城南郊的文峰大队小庄生产队和菜园生产队的土地,建起了两座现代化机关办公大楼。随后,直到1998年初,两个生产队的土地已全部被国家征用开发,修建了马路,建起了机关、学校、商店、住宅楼、农贸市场。这一切,就是现在的清河东路、阜王路一带,逐渐成为阜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如今,清河东路华联大厦西侧还保留着一条南北走向的菜园巷,就是过去安置菜园生产队村民的地方。
“1987年,阜阳地区行政公署从北关的专署街搬到了南半城,就是现在的清河东路市政府办公大楼,这是阜阳政治中心的第四次转移。”阜阳文史专家周世忠告诉记者,政府搬去后,清河东路一带开始繁华起来,加上人民路、颍州路形成的商业中心,过去的郊区逐渐变成了城市中心。
新闻推荐
相亲“约会吧”是颍州晚报公益品牌栏目,宗旨是为适龄单身男女牵线搭桥。想扩大交友圈,发现自己的真命所在吗?还请紧随以下步...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