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杨姑娘现如今瓦桥关,遇难才把师傅来盼呐……”在颍上县,听到这一段“杨排风大战北国”,不少人都会自然想起这样一幕:一口苍凉的唱腔,在夹板的紧拍慢摇下,抑扬顿挫,一根尺余长的鼓槌,在发黄的扁鼓上,不时敲出深沉的鼓点。鼓点里有悲欢离合、怪诞离奇、惩恶扬善,更有颍上大鼓书这一民间曲艺的百年浮沉。
溯源“八大门”里传出百年民粹
“一嘴一鼓一夹板”,是颍上大鼓书最为人熟悉的表演形式。事实上,真正的颍上大鼓书,远没有这么简单——且不说其段子的繁多、唱腔的不同,单就敲鼓就有开场的“凤凰三点头”、曲中的“倒卷帘”、“珍珠串”等技法之分,这还没算上不同技巧的杨琴、三弦演奏。
“我们这一行,有八大门之分,每一门都有一套绝活,并各有特色。”颍上县西十八里铺大鼓书老艺人朱心一介绍,这八大门之分,最起码也延续了上百年。
据朱心一祖辈的口口相传,在元末明初时期,当地出现了一位名叫邱道成的才子。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比起仕途的荣华富贵,邱道成却对孝廉公德等社会风尚的传播更感兴趣。于是,邱道成便决定四方游走,一边收集、整理民间各种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边用说唱的形式在各地百姓中传播。
在四处游走的途中,邱道成结识了一位名叫毕道成的艺人,两人志趣不谋而合。于是,两人当即便决定结伴继续这一事业。在两人的合力创作,以及对多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借鉴下,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产生了,并且迅速受到社会最底层大众的喜爱。由于是通过大鼓的伴奏进行说唱,且又是从颍上开始流行,因此,这种曲艺形式便被老百姓称为“颍上大鼓书”。
颍上大鼓书的深入传播,让邱、毕二人欢喜之下也不禁担忧:百年之后,谁来传承这种民间曲艺呢?于是,邱、毕二人便开始收徒,并在把弟子分为“高、桂、柴、刘、张、沙、杨、郭”等“八大门”的基础上,分别传授他们不同绝活。因此,尽管开山鼻祖早已仙逝,但通过“八大门”的世代相传,颍上大鼓书的各项技艺,依然被完整地保留到今天。
辉煌一根鼓槌敲出“生活高待遇”
今年68岁的陈立洪,已经有30多年不靠走街串巷“说书”谋生了。但作为“柴”门的第23代传人,那种“一嘴一鼓一夹板”便让观众有哭有笑的情景,他至今不能忘怀。
陈立洪也是颍上县西十八里铺镇人,因小时候家中贫困,17岁时他便开始跟着师傅学“说书”。“那时候,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稍微不注意,就得挨师傅打。”陈立洪说,为了学艺,有时候甚至还要背着几十斤的行李连走几十里路。但正是这样的六年“苦日子”,造就了他的一身绝活。
“你无法想得出,我们那时候多风光。”回忆自己的说书生涯,老陈笑出了满脸褶子。他告诉记者,出师后的他,正赶上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的时代,“说书”对广大农村来说,“就像是春晚”。“我们去说书,在这个村还没说完,其他村就已经排上号了。”陈立洪说,为了能让他们多说些段子,村里都是烟酒招待,最差的也会给弄点“好面”吃,这在老百姓连吃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已经属于“最高待遇”了。“被‘逼\’着连说大半天的情况,经常能碰到。”陈立洪自豪地说,但是看着观众如痴如醉,也就不忍心走了。
有一次,时仅20来岁的陈立洪和同伴去安庆说书,却被观众整整“困”了一个月。也就在这短短一个月里,他就挣了四十块钱。“那时候解放还没多久,这么多钱,好些人见都没见过。”陈立洪说,他还记得,在被“放走”之后,他立马在当地买了一袋米,扛着就往家里跑。
沉寂两“大门”30年未续香火
“现在不行喽,老了。”说起颍上大鼓书在当下的发展,“桂”门第21代传人朱同宾叹息不已。朱同宾所说的“老”,有艺人的年岁增长,更多的是对颍上大鼓书这种曲艺日渐沉寂的一种感慨。
在颍上县,西十八里铺镇是拥有颍上大鼓书艺人最多的乡镇之一。作为该镇主管文化的副镇长,樊广亮对颍上大鼓书的“老”,也有着同样的看法。“现在,我们这些说书艺人中,年龄最小的,也都在50岁左右。”樊广亮说,除了艺人老,颍上大鼓书的观众基本也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已经显现。
“现在哪有人愿意学啊。”朱同宾感慨地说,当地的“桂门”、“柴门”,现在都没有传承人,在这两“大门”中,唯一收徒的就只有他自己,而且,这个徒弟还是在30多年前收的。陈立洪也向记者印证了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在颍上大鼓书最“吃香”的时候,艺人是不愿教,而现在是“想教却没人学”,即使是他的儿孙,也都对这门手艺的学习,存在着“抵触情绪”。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不同了。”对于颍上大鼓书的“沉寂”,樊广亮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颍上大鼓书失去了以前那种繁荣的氛围。“现在有电视、电脑这些东西,老百姓对它的需求,并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樊广亮说,而另一方面,颍上大鼓书在内容上也存在“短板”。
抢救生产性保护让“老树开新枝”
颍上大鼓书虽然暂时沉寂,但对这项民间曲艺的保护,却没有停止。
8月16日下午,颍上县城的文化馆曲艺社门口,人头攒动,门内更是被站了个“满满当当”。在人群中间免费上演的,正是颍上大鼓书的经典桥段。
“从2011年初开始,我们县的曲艺文化社,每天下午都对老百姓免费大鼓书演出。”颍上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颍上大鼓书艺人现场说书,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喜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推出了不少与当代结合紧密的大鼓书作品,带动了艺人们进行表演的积极性。
目前,这种生产性保护措施,已在西十八里铺等乡镇,得到了推广,演出平台也从单纯的文化场馆,扩展到了庙会、敬老院等群众密集场所,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颍上县还采取委托培养措施:县里拿出一部分经费,选一批有意向的艺术学生,送到省艺术学校学习颍上大鼓书,以此破解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难题。
“今年,颍上大鼓书还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大保护传承工作,使大鼓书这一百年民粹焕发新的生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