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慎城镇张洋社区农民在农家书屋阅读图书。(资料图)
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为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自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工作至今,阜阳市已经实现了农家书屋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和部分社区的全覆盖。
然而,随着覆盖面的不断扩大,阜阳市不少地方的农家书屋,也出现了使用率不高的“通病”。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究竟难在哪,如何去破解,已经成为制约农家书屋发挥其丰富农民生活、惠民利民作用的瓶颈。
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不能正常开门
9月18日上午,颍东区西康村的宋智,打开了村里农家书屋的大门。不过,让宋智略有些尴尬的是,临近中午,他所管理的这所桌椅板凳等硬件一应俱全、存放有近2000册图书的农家书屋,竟然没有什么人来,而书屋里借阅登记表上,更是没有发现近几天的登记记录。
事实上,宋智在农家书屋的遭遇,只是众多农家书屋使用率不高的一个缩影。
“从全市情况看,我们的农家书屋,也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存在着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都不能正常开门。”市文广新局版权科长王清正表示,从2008年至今,全市的1907个农家书屋的建立,已经实现了对全市1819个村和88个社区的覆盖,并且,这1907个农家书屋基本上都配备了专门的场所、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近2000册的图书及部分音像制品。尽管从长远看,农家书屋的建立,对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的确是一项惠民工程,尤其是在解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改善农村不良风气等方面,农家书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农家书屋仍然面临着不能充分满足农民需要、使用率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实现正常的管理、维护等问题。
对此,宋智也有同样的体会。宋智告诉记者,在他管理的那所农家书屋中,前来看书的人群,主要以村里留守的小学生为主。也正因为此,村里的农家书屋只有等到周末、寒暑假时,人气才会稍微旺一些,而非周末、假期时间,前来看书、借书的人很少。
资源、管护成了农家书屋的“两扇门”
颍东区袁寨社区的武学成,是社区农家书屋的“熟客”。2012年7月,当时还是驻村干部的武学成发现,一个农村养鸡大户的鸡棚里,接连出现活鸡突然死亡现象。没想到,抱着找书看看的武学成,很快就在社区的农家书屋里,找到了“真经”——鸡棚的死鸡现象,是鸡瘟。
一本书就能避免十几万元的损失,让武学成养成了没事就来农家书屋转转的习惯。然而,在农家书屋的使用对象群体中,有过武学成这样“幸运”经历的人并不多。
“现在,资源和管理、维护,就像农家书屋的两扇门,资源丰富了,管护跟上了,就能开门迎客,否则,农家书屋就会双门紧闭。”一位农家书屋管理员感叹。
市文广新局版权科张坡告诉记者,农家书屋出现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现在,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而且他们在使用农家书屋时,也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缺乏阅读时间等问题。”张坡说,另一方面,农家书屋面临着资源跟不上需求、管理和维护机制不完善的难题。
“书目少,品种不丰富,有些人爱看、想看的找不到,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就很少再去了。”张坡说,更重要的是,对大部分农家书屋管理员来说,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既没报酬,又有可能在时间上与他们的本职工作发生冲突。尽管阜阳市文化等部门早在2011年就以文件形式规定: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时间,每周不得少于5天,但由于其管理工作的“无报酬和兼职”特点,这种规定始终难以全部落实。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是关键
“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既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又是一个需要通过长效管护机制来解决的问题,像管理员的报酬以及图书的丰富、更新等问题,都要在这种机制中,能得到妥善解决。”王清正说。
在他看来,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长效管护机制,是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的关键“密码”。
颍上县三王村,是阜阳市一个拥有4000余人口的边远乡村。然而,该村农家书屋自2010年6月正式开放以来,接待人次已超过2.6万人次,外借图书达到3.3万人次以上。目前,其藏书已经超过16000册。
三王村农家书屋的高使用率,得益于合理规范的管理、维护。据介绍,在农家书屋建设、管护过程中,三王村不仅制订了详细的长效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还专门从村集体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图书的更新、补充。
“三王村的成功经验,既是我们积极创新、探索的结果,也为我们建立农家书屋长效管护机制,提供了经验。”王清正说,目前,市文广新局正在研究农家书屋与图书馆等单位的对接、共享问题,通过类似的创新途径,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其农村文化“粮仓”的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