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冯大洋
家住颍东区正午镇横山村的赫继云,近来愈发对住在农村有种优越感。近日,赫继云走在平整、洁净的村道上,崭新的垃圾桶,新设的垃圾池,清澈的沟塘河渠依次映入眼帘……“环境好了,心里也舒坦,农闲时在村里走走转转,快活又自在。”赫继云高兴地告诉记者。
“现在,为了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个村相互比拼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正午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正午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制度,调动各村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各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美好乡村,需要美好环境。2013年以来,全市各地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以“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为突破口,全面开展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农民生活家园,越来越多像赫继云这样的村民对农村环境感到满意。
去年3月,阜城三项整治工作启动后,市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认真开展2013年全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月”活动的通知》;11月,出台了《阜阳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11月25日召开了全市动员会,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通过循序渐进,将农村环境整治从集中整治向全面整治延伸。
“我们明确了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时间、责任人、标准,制定工作方案、督查方案、宣传方案、考评办法等实施文件,确保整治活动实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柳廷峰告诉记者,根据整治目标,阜阳市决定从2013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清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三级农村保洁服务组织队伍,健全生活垃圾、污水和骑路市场的管理体系,完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达到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目标。
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中,各县市区把“三线三边”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突破口,以国省道沿线、通航河道沿线、城乡结合部片区、3A级以上风景区等重点区域为主抓手,围绕垃圾污水治理、违章建筑治理、户外广告牌治理、骑路逢集治理等,分步骤分重点实施整治工作。颍州区围绕国省道脏乱差现象,用一个月时间,分三个阶段依次开展了道路两侧垃圾、杂草、堆物清除,违法建设拆除和立面出新、规范取缔沿路骑路逢集。太和县以依法治乱为抓手,以拆违控违为重点,开展了“三线三边”沿线及周边违法建筑和乱搭乱建的拆除工作。颍上县围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重点开展绿化提升行动。
在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的同时,阜阳市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加大环境整治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谋求建立长效机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1.4亿元对新区8.3平方公里4纵10横道路的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105国道、陈周路、老阜颍路道路两边的商铺平面广告均已拆除完毕,并统一制作标准门头招牌。太和县出台《关于“三线三边”造林绿化财政补助暂行办法》,已完成整地挖穴14970亩,栽植6320亩,植树20余万棵。
截至目前,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清除垃圾杂物4.3万吨,清除违章搭建亭棚破旧房屋17600多处,拆除随意设置广告牌12610个,新建垃圾池、焚烧炉近2000个,粉刷出新墙体立面25万平方米。
柳廷峰介绍,下一步,阜阳市将在深入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三级农村保洁服务组织队伍,健全生活垃圾、污水和骑路市场的管理体系,完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保障机制,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投入和管理结合,避免出现“治了乱、乱了治”现象,使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戴斐 摄 本报记者 牛真子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