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颍上县三十铺的“王家玉儿童福利院”,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孤儿院。从1994年收养第一名孤儿算起,王家玉无偿收养过的孤残特困人员达500多名。 2009年夏天,本报爱心面对面栏目连续两次前往。如今,这所孤儿院已终结“民间”身份,搬迁新址并改名为“颍上县社会儿童福利院”。
“农民慈善家”创办孤儿院
王家玉是位普通的阜阳农民,早年办竹木家具厂、骨灰盒工艺品厂,资产百万。1994年,他办起了孤儿院,负责孩子们的吃、住及手术等。1999年,孤儿院里有了78个孩子,他干脆将厂房改建成孤儿院,并办起了孤残聋盲学校,专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学习;2003年,一场洪水使王家玉从富翁变成“负翁”。他靠借钱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等开支。
王家玉的事迹传开后,周边和外省的孤残儿都被送到这。甚至曾有一辆奥迪车开到孤儿院门口,扔下一个残疾孩子后扬长而去。据悉,王家玉从没因地域之别将任何一个孩子拒之门外,他把每个孩子都当作家庭成员来照顾。孤儿户口、长期资金保障、孩子们的教育等问题,曾深深困扰着这位已70多岁的老人。但不管多难,王家玉想让孩子有出路的想法没变。
收到爱心物资孩子们笑了
本报第一篇对此的爱心面对面报道见报后,合肥供电公司及江淮汽车乘用车公司的志愿者们很快筹来了大批物资。当装满爱心物资的卡车径直开进孤儿院的大院时,能进行室外活动的孩子都围了过来,孩子们对新书包、新玩具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我们都还记得,当志愿者们搬卸爱心物资时,福利院里大一些的孩子,都主动上前帮忙。志愿者们一边忙碌,一边与孩子们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依恋地挽住志愿者的手,仿佛已认识了很久;一个扎着长辫子的初中女孩,告诉志愿者她看过哪些书、喜欢画什么画,收到印有“米老鼠”图案的粉红书包时,她的脸上露出了害羞、甜美的笑……
民间身份“转正”王家玉成名誉院长
据悉,2010年,颍上县申请到国家民生工程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项目资金后,在西三十铺镇化桥村修建一所社会儿童福利院接管王家玉孤儿院,颍上县民政局成为新福利院的主管单位。
从2011年10月开始,王家玉儿童福利院正式被纳入国家福利院体系,未满18周岁的孤儿享受由国家、省级和地方三级财政配给的每人每月1000元的补助。2012年初,这所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孤儿院终结了“民间”身份,搬迁新址并改名为“颍上县社会儿童福利院”。
新的福利院是原来的5倍大,不仅有游戏活动室、图书室,还有孤独症康复室、智障儿童康复室、脑瘫儿童康复室、语训室、感统室等,而且孩子们的每个卧室都有独立卫生间。孩子们有了新家,王家玉很高兴。最让他开心的是,他被聘为新福利院的名誉院长,又能跟孩子们在一起了。“我离不开他们! ”王家玉说。
记者胡霈霖/文
王素英/ 摄本报曾两次报道(2009年7月19日、8月16日)孩子们高兴地搬运爱心物资(2009年8月15日)爱心人士和孩子们一起弹琴唱歌(2009年8月15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郑兰鹏记者 周健)近日,阜阳市颍上县公安局成功打掉一“搬家式”盗窃团伙,破获系列入室盗窃案件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据了解,凡是被该团伙“光顾”过的家庭,都跟被搬了家一样,丢失的东...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