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赶上授粉,我们专门请了五六个工人来帮忙,从坐果的情况看,今年肯定又是大丰收。”在颍上县杨湖镇叶岗村千亩西瓜种植基地,记者见到瓜农刘佃兵时,他正赤着双脚蹲在瓜田里,用喷雾器挨个给雌花喷水。他告诉记者,再过两天,第一茬西瓜就要上市了,及时给初放的雌花授粉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每天都有足够的西瓜供应市场。
种瓜尝甜头
今年39岁的刘佃兵是杨湖镇刘圩村人,之前一直在上海市南汇区包地种瓜。由于上海那边土地和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市场供应趋于饱和,他动起了回老家种瓜的念头。
前年秋天,他回到颍上老家考察市场,并在相邻的叶岗村流转了10亩耕地专门种西瓜。短短三年时间,刘佃兵的西瓜地就发展到了40亩、65个大棚的种植规模。去年种了20亩西瓜,刚上市卖到了三块五一斤,一年下来挣了七八万块钱。
“从2月份开始,每天都有母花(雌花)要开,用这种专用的花粉溶液往母花上喷两下,不出两天就坐果了,而且还是一喷一个准。”为了给花授粉,一个多月来,刘佃兵几乎每天都赤着脚在地里干活。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穿鞋踩烂瓜纽。刘佃兵的爱人也跟他一样整天赤着脚,连拖鞋都很少穿。
生活很辛劳
种瓜是辛苦活,65个大棚一眼望不到边,刘佃兵和爱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做饭,而是逐个检查大棚的密封性。前两天气温偏低,棚口的薄膜容易被风吹开,影响西瓜的正常生长。夫妻俩把这么多大棚检查一遍大概需要一两个小时,等他们吃完早饭,再下地干活时已是上午八九点钟了。“从正月里搭棚一直到现在,俺们俩一天到晚都有活干,忙得时候连衣裳都顾不得洗。”刘佃兵的爱人说。
由于西瓜种植不能重茬,他们每年都要换一次地,哪里有地就往哪里去,吃住都在地里,很少有时间回家住。今年春天,一些瓜农在地头建了用于临时居住的活动板房,而刘佃兵却依旧住在用石棉瓦搭的小窝棚里。他告诉记者,一个棚只能住上几个月,种完一季子西瓜就要挪地方,这种小窝棚成本低、拆装容易,丢了也不可惜。
市场有风险
看到种西瓜能挣钱,一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的当地人开始陆续返乡种瓜,种植规模也从去年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
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市场自然就形成了。这段时间,经常有人到地里来看瓜,有的客户还要付定金提前预定,这让不少种植户看到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了保障市场供应,像刘佃兵这样的种瓜大户在育苗之初就给自己列好了计划,正月初六育的瓜秧,现在已经接了八九斤重的大西瓜;二月初六育的瓜秧,现在才开始坐果;而三月初六育的瓜秧,现在才长出五六片叶子。“今年规模非常大,而且都是以散户为主,我担心同时上市卖不上价,有意在上市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
种瓜上规模,土地流转成本也水涨船高。去年秋季,叶岗村的耕地炒到了每亩1300元的高价,这让不少大户都感觉吃不消。刘佃兵觉得市场风险不可预知,成本却在逐年攀升,要想靠种瓜发家致富,真得动一点脑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尚原野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