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裸婚,爱情就该有个家。”这是记者在西二环一处大型广告牌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结婚购房、为爱安家,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时代,拥有一套房产已经成为婚姻的必要条件。父母提供首付款,成年子女按月还贷,在阜阳这个并不发达的中部城市已经非常普遍。
倾其积蓄购新房
在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培培这段时间正忙着装修新房,婚期临近,他一边要按月还贷,一边还要攒钱装修新房,倍感生活的压力。同样承受巨大压力的还有张培培的父母,为了购买这套新房,他们卖掉了临泉老家的一间门面房,还借遍了所有的亲戚,算是凑齐了35万元首付款。
两年前,为了买一套合适的住房,他先后考察了阜城多个在建楼盘,没事的时候也经常去逛一逛二手房市场。通过比较,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淮河路南侧的御景城小区,并按照每平米5300元的价格按揭了一套总价62万元的高层住宅。
“他们省吃俭用大半辈子,供我读书又帮我买房,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真觉得亏欠他们太多。”张培培告诉记者,身边的朋友绝大部分都在市区贷款买房,父母的支持必不可少,房价稍微高一点,首付和还款都有点吃不消。好在他的父母都有工作,退休以后还有养老金,生活比较有保障。如果是农村家庭,单靠种几亩地的收入,别说买房了,租房都租不起。
家庭支持压力小
今年28岁的李宝军是阜阳市一家商贸公司的业务经理,参加工作四年来,他也为买房的事愁得焦头烂额。李宝军的老家在颍上县关屯乡,母亲患脑血栓去世,父亲在老家种地,农闲时就在周边乡镇收购废品补贴家用。
2010年,李宝军从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毕业后,曾在南方城市打拼过一段时间,迫于生活的压力,他选择回到离老家比较近的阜阳市区发展。工作稳定下来以后,结婚生子也很快提上日程,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他决定先成家后买房。婚后一年,孩子降生了,为了给老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他一边努力工作挣钱,一边四处寻觅合适的房源。
去年底,李宝军在父亲的支持下,在丽丰一品小区通过混合贷款的方式按揭了一套89平方米的期房,按照合同规定,2016年12月低才能交付使用,在交房前的两年半时间里,他一家三口还需要在出租房里继续生活。“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收废品,好的时候能挣一两百块钱,我买这套房子,他给了我十二万当首付款,弟弟妹妹也借了五六万块钱给我。”他说。
李宝军买的这套房子面积不大,南北也不通透,而且还是32层顶楼。不过,能在市区买一套房子,他已经很知足了。父亲说等到装修房子的时候还要支持他一点,这让他肩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提早购房防涨价
同样是购房,阜南县黄岗镇张集中学的胡晓军却要轻松得多,这是因为早在2008年,他就在阜南县欧陆花苑小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当时,买这套房子的时候一平方米才卖到一千七八,现在都卖到四五千元了,刚上班的年轻人如果没家庭的支持根本就买不起房子。”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工资低,一个月挣不了1000块钱,能买得起房子的农村教师并不多,单位里的其他同事都是最近两年房价上涨以后才决定在县城买房,而且全都是按揭购房。由于阜南县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工资里扣除的住房公积金不能直接还贷,每月都要拿工资还贷的工薪阶层经济压力都比较大。“一个月挣一千多块钱工资,90%以上都要还款,如果不是双职工家庭,吃饭都要成问题。”胡晓军说。
记者了解到,在阜阳市广大农村地区工作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基本上都要面对购买新房、结婚生子的现实。房价一直在不断上涨,提前购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投资理财的好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像胡晓军这样有投资眼光的青年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还是要等到婚期临近才能考虑购房。然而,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现有工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买房这种大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房屋价格一旦超过家庭的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偿还能力,即使买到了房子,仍要背负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济压力,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新闻推荐
阜阳日报社文学副刊座谈会侧记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