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秉文
踏入繁忙的田间,阵阵微风吹过,掀起层层麦浪,田间轰鸣的收割机来回不停地作业,当颗颗饱满的麦粒流出机仓时,三五个农民正站在自家田头,将麦粒收集、装袋,不时传出朗朗笑声,丰收的喜悦更是喜上眉梢……5月28日,记者在颍上县南照镇,看到这样一幕幕繁忙的午收景象。
“哎,注意着点,可别把麦子‘撒着漏着\’了,要不然,我可不付你钱。”在金灿灿的麦田里,李万章开着农用车来到联合收割机旁,一边等待着将小麦装上车,一边大声地向农机手嘱咐道。
“刷、刷、刷……”随着金黄色的麦子通过“卸斗”倒进农用车,李万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李万章是颍上县南照镇闫庄村村民,今年一共种了5亩地小麦,小麦成熟后,老李便第一时间联系了农机手开始收割。
“今年小麦的收成可不差哦,李老板,你可要多给我们点工钱。”农机手和李万章开起了玩笑。
“要说今年的收成,确实比去年好。俺这一亩地,今年能打800斤小麦,平均每亩地要比去年增产200斤左右。”李万章说话的时候很是自豪。
“去年冬天到现在天气好是重要原因,更关键的是在农机部门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运用科学种田。”李万章告诉记者,科学有效的田管,明显起到了小麦防病虫、防倒伏、增粒增重的目的。
说话间,限制载重1800斤的农用车已经装满了小麦,站在车内“搅均”小麦的李万章,双腿也被“淹没”在了金灿灿的小麦里,为了不让一粒麦子掉落,李万章小心翼翼地扶着农用车的边缘,慢慢将腿抽出,等他完全将腿抽出时,联合收割机已经调转车头,开始了新一轮的收割。
李万章也一个箭步坐到了农用车驾驶室,点火、启动……“不和你说了,俺急着把麦子拉回去晒呢。”偌大的麦田里,李万章带有丰收喜悦的声音伴随着农用车的轰鸣声久久回荡……
当天,离闫庄村几十里地外的姚岗村村民孔凡霞也同样在为自己的3亩小麦忙活着。“赶紧将袋子口理好,抓紧时间把麦子收回家。”记者来到孔凡霞家的小麦地时,小麦已经收割完毕,她正在吩咐儿子杨坡将装袋的小麦搬上农用车。
“别瞧俺地块少,收成可一点儿也不比大户差,你看,俺这三亩地,能打将近3000斤粮食呢。”孔凡霞捧着金灿灿的小麦,笑着说。
行走在南照镇的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村民谈及丰收的原因,纷纷表示这离不开镇里农技部门的大力指导。“我们对全镇种植的小麦都运用了小麦高产攻关各项技术,狠抓“一喷三防”等关键环节,并根据各阶段小麦生长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采取相应技术加以解决。”南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镇的小麦全面开镰收割,预计在三至四天内完成收割,产量肯定高于去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郭海洋 特约通讯员 余波 文/摄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