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把穷苦和梦想装进行囊把脱贫和致富寄托远方把青春和汗

来源:阜阳日报 2014-06-19 10:06   https://www.yybnet.net/

“把穷苦和梦想装进行囊,把脱贫和致富寄托远方,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城市。”这是三十年间阜阳外出务工人员的真实写照。昨天,无数辛勤的阜阳人勇敢地摆脱土地的束缚,汇聚成中国大地上汹涌澎湃、蔚为壮观的潮流。他们尝尽了生存和创业的艰难,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阜阳,我回到了你的身旁。多少次魂牵梦绕,多少次泪流脸庞……”今天,无数创业有成、心系故土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新的梦想。有过“走出去”经历的农民工,属于迥异于传统农民的群体,他们所拥有的眼界、知识、技能、资金,使这个群体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在促进“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今天,回归故乡的农民工正在创造新的辉煌。

家乡的真情呼唤

两发百九十多万农民工是支撑阜阳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出了“就地就业、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出台多项政策引导支持

今年初,颍东区枣庄镇的新颖服装厂开工了。老板胡祥标和妻子王丽今年春节被当地政府接回家后,决定不再外出,留在家乡创业。“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创办这个小服装厂,享受到了小额贷款、减免税费、免费培训技工等扶持政策。”胡祥标说,种种利好政策,让他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胡祥标夫妇曾在浙江省宁波市的服装厂打工,虽然挣到一些钱,但远离家乡让他们感觉生活很不方便。“一岁多的孩子不在身边,80多岁的老母亲留守家中。现在好了,返乡创业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胡祥标说,现在制衣厂有50名工人,基本都是返乡农民工。

胡祥标的制衣厂是阜阳市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个缩影。来自市人社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市转移就业农民工达295万人,他们的身影遍及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有阜南籍农民工10多万人,几乎渗透到当地所有经济领域;上海市闵行区龙上菜市场的经营者,80%是颍上县人;上海市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项目是上海燕龙基集团,负责人王清华就来自阜阳;北京悦康集团董事长于伟仕是太和人,从药品流通做到药品生产,其企业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重点培育企业;阜阳人马虎从首都建筑业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名建筑劳务公司经理,参与建设了鸟巢、水立方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

“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在外就业创业,他们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奋力打拼,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和丰厚财富。我们希望并欢迎他们回家乡创业就业,把他们这么多年来的积累带回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多次强调,“200多万农民工是支撑阜阳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于勇亲自点题,结合阜阳市实际和中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提出了“就地就业、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接您回家”系列活动。

2012年,阜阳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从财政支持、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贷款融资、就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了23条优惠政策。也是自这年起,每到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都会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动,下发做好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恳谈会、表彰会、招商会和特色培训、宣传引导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农民工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和建设家乡同样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打造了“升级版”、“创新版”的“接您回家”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走出去,进入阜阳农民工”、“接回来,温暖阜阳农民工”、“沉下去,走访阜阳农民工”和“创业给条件,就业送岗位”等四大活动,把阜阳市近年来开展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全市各地都享受客商的待遇。”市人社局负责同志说,各县市区政府把返乡农民工作为招商重点,规定农民工返乡创业享受当地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并在各级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划出专门场地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在拥有数十万“农商大军”的太和,已有3445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414个,吸纳4.97万人就业,全县共建成李兴镇、马集乡、皮条孙镇、高庙镇4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

“对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宝庭门业等经认定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落实2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并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入驻农民工创业园的,自进园之日起3年内,按规定免收属于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入园企业开展新招工人培训的,落实每人300元培训补贴……”太和县人社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13年,该县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57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近日,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从资金、税收、贷款贴息、法律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相信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实,将有更多外出务工人员投身到家乡建设的热潮中来。

  返乡创业就业渐成潮流

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阜阳加快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使农民工在回归中找到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农民工回流

从一个普通打工者成长起来的阜阳人钱法林,在浙江创业成功后,又毅然返回家乡二次创业,带动家乡人共同致富。

1995年,钱法林离开阜阳到浙江义务打工,从最底层的流水线工人做起,逐步做到了公司管理层。2006年,他在绍兴创办了铭旺服饰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发展,成为服装行业中的佼佼者。而2010年,创业成功的钱法林却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返乡创业。“当时带着浙江绍兴的几家企业负责人回来考察,感觉咱这边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交通也很发达,我就决定从浙江绍兴总部撤资,到我们这个工业园来办厂。”钱法林说。

对于钱法林的这一举动,他的客户、绍兴伟福得贸易公司董事长黄伟钦佩不已,“在绍兴创业成功后到家乡投资,反哺家乡,我觉得他这种做法确实让人钦佩。”

钱法林创办的安徽彩韵服饰有限公司位于阜阳工业园区,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30亩,已形成包括服饰厂、绣花厂、织布厂在内的服装产业链。公司生产的服装出口巴西、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2013年公司总产值达1.1亿元,带动300多人就业。

“农民工回流现象,是产业转移加快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必然趋势。”市人社局负责同志说,这些经历过市场经济大潮洗礼的农民工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他们不管是自主创业,还是就业务工,对于家乡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近年来,随着阜阳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本土企业、返乡创业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等快速发展,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劳务需求量大增,为农民工回流搭建了广阔舞台。2010年,全市转移农民工252万人,其中转移到本市的仅占8%。今年以来,通过“接您回家”系列活动的引领和促进,截至5月底,全市县域内转移就业农民工达58.6万人,占比为19.3%。也就是说,农村转移劳动力约5个人中,就有1人在本地实现了就业。

在众多返乡人员中,不少人还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了各种企业。面对外出务工人员高涨的返乡创业热情,阜阳市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支持家乡发展。近年来,阜阳市先后在一些产业基础较好、返乡创业人员较多的乡镇建立农民工创业园30个,目前已吸纳小微型企业100多个。

据统计,2013年,全市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30988人,累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5745个,吸纳就业25.67万人。其中,当年新增返乡创业2064人,创办实体1466个,新增就业3.65万人。截至今年5月底,通过一系列激励引导措施,全市返乡创业人数达3.2万人,较去年底增长3.6%。

农民工成家乡发展生力军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能人往往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在全市各地随处可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夏农忙时节,临泉县高塘乡农民宋雷、吴涛几人却显得较为悠闲。“我们种的西瓜3月份就上市了,4月份上市的鲜椒一开始每斤卖到4块钱,等我们销售完,普通辣椒上市价格只有五六毛。”宋雷告诉记者。

在宋雷、吴涛组建的兄弟合作社种植基地,连片数百亩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宋雷、吴涛都是高塘乡农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两人分别外出务工,后来同在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2011年,两人回到家乡,与其他几人一合计,创办了兄弟合作社,流转了50多亩地种植蔬菜。

“一年可以收三茬,春节前后是白菜,然后是西瓜,西瓜过后种延秋辣椒。”吴涛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年下来亩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看到宋雷、吴涛等人从田地里刨出了金疙瘩,周边的农民心动了。这两年,跟着兄弟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现在,兄弟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已扩大到2300亩,成为临泉县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基地。

“宋雷、吴涛的返乡创业,给当地农村带来了技术、市场、资金,也带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高塘乡党委书记葛飞告诉记者。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能人往往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尤其是返乡农民工以其对工业理念、都市文明的濡染和传播,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在全市各地随处可见。

“通过触摸板按键操作,花洒就可以自动恒温出水,不需要自己调节水温,这种智能卫浴将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在阜南经济开发区安徽雪雨卫浴有限公司展厅,企业负责人马士永向记者介绍。

身材削瘦、肤色黝黑的马士永,曾经是一名从阜南走出去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在被称为世界第一洁具生产基地的温州市梅头镇,他涉足洁具加工行业,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6年,马士永回到阜南创办了雪雨洁具公司。近年来,他将生产销售范围扩大到浴室柜、花洒、马桶、浴室挂件等主要浴室产品,在行业内率先研发整体智能卫浴,还在合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团队,雪雨品牌成为安徽省名牌产品、中国卫浴洁具十大品牌。

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在梅头镇从事洁具生产的数十名同乡和周边县市的朋友,纷纷来到阜南经济开发区创办洁具企业,在园区形成了一个占地300余亩,已经颇具规模的“洁具产业园”。

阜南的洁具产业、临泉的电子产业、太和的医药及人发产业,以及遍布全市的服装产业等,无不凝聚着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汗水和辛劳。

以往的剩余劳动力正转化为财富和资源。农民工群体是“人才库”、“资金库”,在农村,他们不仅带回了现代农业发展所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还起到了示范、推广等作用,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在城镇,以他们创办的企业为载体,吸引了资源、资金等要素的就地优化配置,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回家 放飞新的梦想

当下,我们正看到一拨又一拨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寻找梦想。和以前外出务工一样,回家的他们依然是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一切都已经不同。

3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农民从乡村涌向城市,开始了壮观的历史大迁徙。他们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做着城市人认为“低微”的工作。曾经,他们不敢奢谈梦想,把一个个愿望兑换成一日三餐能够裹腹、能够没有欠薪,赚了钱回家盖房。但是,他们生活艰难但不惧辛劳,地位卑微却百折不挠,在不被人关注的角落默默坚守。当他们打开了眼界,积攒下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谁也阻挡不住他们对新的生活的追寻。

回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这是他们为梦想而打拼的人生大幕的全新开启。作为一个外乡人,他们发现在远离家乡的城市,有太多的无奈与彷徨。而家乡曾经安放不下他们的梦想,如今却是个崭新的机遇。抛开他们与故土的浓浓情结不谈,这里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进城落户门槛不断降低。

地方政府慧眼识金,“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中国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支撑阜阳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也将是农民工群体。”正如有领导指出,只有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才能解决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不足等大城市病以及节日大迁徙的“壮观”场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扶持政策接连出台,城乡分隔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壁垒也在融化,一个个“农民工创业园”应运而生。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激励,吸引着农民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放飞新的梦想。

回归之路,托起了农民工的梦想,也托起了阜阳的希望。他们的梦想,正为阜阳加快崛起,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蓄积深厚的能量。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农民工不再漂泊,在就地城镇化中寻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新闻推荐

陈树隆调研颍上城市建设和绿化工作

汪莹纯侯淅珉随行李平陪同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高温堆肥秸秆是宝2014-07-04 10:03
评论:(把穷苦和梦想装进行囊把脱贫和致富寄托远方把青春和汗)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