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渔民上岸住 期待有很多

来源:阜阳日报 2014-07-18 21:08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叶陆苗 余波/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生活在阜城泉河南岸的船民盼望着早日上岸,改善居住环境。

在阜城颍州路泉河桥西侧,有一些以船为家的居民,他们长期居住在泉河南岸水泥船上的简易房里。他们为何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对政府即将实施的“2014年度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有哪些期待?近日,记者实地采访了部分以船为家的居民。

把家搬到船上的人

7月15日上午,骄阳似火,在泉河桥西侧的一片树荫下,记者见到了在河边打扫院子的王玉芝。她的家在河边的一艘水泥船上,通过一块带围栏的金属跳板,连接着泉河南岸这个用铁丝网围成的小院。

王玉芝告诉记者,她原来的家在泉河南岸河滨路南侧,2004年因老城区开发被拆除,由于当时选择了一次性补偿,王玉芝一家就用这笔拆迁补偿款买了一艘淘汰的水泥船,在船上盖了四间小屋临时居住,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十年。在这个建在水泥船上的家里,住着王玉芝89岁的老母亲、61岁的丈夫和两个已经成年的女儿,和其他船民一样,船东头改造成厨房和卫生间,船西头改造成活动场所,船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房门口不足两尺宽的船舷。

王玉芝是这里较早把家搬到船上的人,也是在这个河段居住时间最长的胜利社区常住居民。她曾是麻纺厂的工人,企业破产后,一直等到退休才用家中不多的积蓄一次缴清了养老保险,开始按月领取企业养老金。提起这次上岸,她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就听说不让住了,就是不知道要搬到哪里。

八口人挤在一条船上

   今年43岁的王艳中也是因为房屋拆迁在这里买了一条30米长的大船,父母兄弟一家八口人都挤在一条不足100平方米的水泥船上。

“当时,我们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批在拆迁合同上签字。那时候,院子不算面积,90平方米的房子赔了几万块钱。”王艳中告诉记者,房子拆掉后,他们一家搬到了颍州路泉河桥下面的空地临时居住。2004年,他花了4万多块钱买了一艘水泥船,又花了六七万元在船上盖了7间比较结实的房子,一家人算是安顿了下来。这些年,王艳中也考虑过买房子,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让他一次次放弃了。王艳中告诉记者,原来的房子是按照每平方米900元的补偿标准拆掉的,如果从开发商手里买商品房的话,当时一平方米要2000块钱,拆迁补偿款加上奖励的钱,不够买50平方米的商品房,根本住不了八口人;再说,还原商品房的面积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家里也拿不出钱去补差价,最终,他们选择搬到了船上。“以前没住过船,一遇到刮风下雨,夜里就不敢睡觉。冷的时候可以穿厚点;到了夏天就没办法了,船上没有一点遮拦,屋里比外面还热。”王艳中说。

王艳中没有正式工作,一直靠帮别人安装水电维持生活,没事的时候就在泉河里捕鱼,大的拿到市场上卖,小的留下自己吃。他爱人在医院烧锅炉,每月工资不超过1000元,儿子今年高三毕业,打算外出务工。王艳中告诉记者,“孩子今年19岁了,如果不上大学,就得给他准备以后结婚的房子,要是能分上一套房子,我们俩身上的负担就轻了。”

一家人变成渔民

   采访中,记者还遇到多年来一直靠打鱼为生的王佳思,他也是因为2004年拆迁搬到船上的胜利社区居民。和其他船民不同的是,王佳思转行做了渔民。

为了直观感受船民的生活现状,记者搭乘王佳思的小渔船在泉河上兜了一个圈,只见绝大部分船民都把自家的船停靠在泉河南岸,很多船头的水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脱落。61岁的王佳思告诉记者,他们买的这些船都是河道局不允许继续营运的水泥船,靠在南岸是因为以前的家在河坝南边,可以就近把生活用电引入船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河段最近几个月连续出现了不少“新船”,据说都是从太和、界首两地低价买来的淘汰水泥船,上面的房子也是新建的,有活动板房,也有砖瓦房。不过,这些船一直都没有住人。

为了维持生活,王佳思和爱人每天下午到泉河里下网,次日凌晨3点再去收网,捕获的鱼虾拿到市场上卖。他们有渔政部门签发的捕捞证和其他捕捞手续,除了禁渔期外,可以在这一河段捕鱼。这两年鱼虾渐少,很少能捕到大鱼,加上长丝网对航道安全和人们游泳有一定威胁,渔政部门不允许他们大面积作业。王佳思只有一个孩子,也靠打鱼为生,多年前已经成家,孙女今年已经七岁。为了孩子的安全,儿子媳妇在三里湾附近租了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临时居住。中午一家人回来吃饭,小孙女见到记者就问,什么时候能上岸,眼神中充满着期待。

老船民希望能上岸

   在附近一艘比较破旧的水泥船上,记者见到了76岁的尹子珍老人,她是地地道道的船民,祖祖辈辈都在内河里跑航运。“我们在船上生活了一辈子,做梦都想在岸上安个家。”尹子珍说。

尹子珍和老伴王朝军曾经是水运公司的职工,退休后,每人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退休金。“孩子们一直都没有正式工作,挣的钱勉强够维持生活;现在,重孙女又病了,更没有能力买房子了。”尹子珍说。

记者发现,老两口每天上下船都要经过一块长约6米、宽不足一尺的木质跳板,两侧没有护栏。邻居们都说他们上了年纪,需要请人焊一个铁跳板,毕竟这里的水有五六米深,万一掉下去很危险。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焊一个铁跳板要千把块钱,万一上了岸,钱就白花了。

政府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据了解,2014年,阜阳市计划完成314户符合条件的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任务。其中:阜南县119户、临泉县62户、太和县8户、颍上县53户、颍东区33户、颍泉区36户、颍州区3户。

根据方案,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具体条件是: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长期以渔船为居所或无自有住房、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渔户。国家补助的基本户型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各地在户型设计上可根据渔民意愿、经济实力和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补助资金以渔户自筹为主,在中央和省财政补助基础上,县(市)、区政府适当补助,并通过银行信贷和社会捐赠等渠道筹措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渔民鼓励进城安居,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进城有困难的渔民采取集中或分散安置方式,对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渔户,按照有关程序优先办理。

新闻推荐

不改行的老铁匠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发挥优势谋升级2014-08-11 09:55
猜你喜欢:
评论:(渔民上岸住 期待有很多)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