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流传这样一句话:“人生三样苦:使船、打铁、推豆腐。”在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的今天,铁匠这种行当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颍上县半岗镇粮站街,还能见到72岁的老铁匠李怀义,他曾是当地集体企业机械厂的技术工人。三十年过去了,整个小镇只有他还以打铁为生,在煤灰很重的铁匠铺里,经常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小镇上,提起李怀义的父亲“大铁匠”,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大铁匠弟兄三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都是机械厂铁器车间的技术工人。李怀义回忆说,当时,铁器车间有十多盘炉,二三十个铁匠,干起活来热火朝天。父亲是车间里的老师傅,他的手锤往哪儿敲,两个十六斤重的大锤就往哪里抡。打镰刀和菜刀都是技术活儿,没有老师傅,铁包不住钢,打出来也是废品。很多生产队都点名要买大铁匠打的镰刀、抓钩。
1963年秋天,县手管局下了一个文件,工人的子女可按照“老工人归队”的政策接班,小学毕业的李怀义进了当时的机械厂,成了一名小铁匠。
“一个月28块钱工资、44斤粮票、6两油票。铁匠干的是体力活,粮油票都比其他吃商品粮的多一点。”李怀义回忆说,“当时,机械厂里有铁匠、木匠和缝纫机工人,正式工和临时工近百人,热闹得很!”
老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那些年,每月28元的工资除去供孩子们读书吃饭外,还略有结余。老伴和孩子都是农村户口,家里有十来亩地,和身边的人比起来,老李的铁匠家族在当时还算富裕的。
机械厂解散后,李怀义带着两个儿子开了一个铁匠铺,老伴一个人负责销售,逢集时在街上摆摊。每年春天,还要到附近的集镇上赶庙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开一个铁匠铺至少要有三个壮劳力,有些铁匠家里劳动力不足,就改行回家务农。到1995年,镇上还有四家铁匠铺,都是自家兄弟开的。”李怀义说。
从1995年开始,电动空气锤替代了一部分人力,李怀义一个人就能打铁。只是,时代的进步也让他有些落魄:“我现在是独家经营,一天的产值100元上下,就是不太好卖,老伴逢集出去摆摊,不到十点钟就收生意了。现在,农村里种地、收割都机械化了,铁器销量很小。”
这些年,机械厂的不少铁匠纷纷改行做其他生意,而且挣了不少钱,只有李怀义还在干他的老行当。提起这份干了半个世纪的职业,他笑着说:“都七十多岁了,还能干啥?九个孙子、孙女,还有一个刚会走路的重孙,看到他们,我就高兴,这辈子当铁匠值了!”
说着话,李怀义捋起了裤管,两条小腿上的伤疤一层摞一层,愈合后的肌肤显得凸凹不平。他说:“左腿在前,经常被烫伤。当时,机械厂发的雨布遮火(围裙)三尺长、二尺宽,下面烧烂了就掉过头来穿,一个月下来遮火都烧得窟窟窿窿的。”他做了一辈子铁匠,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
如今,李怀义的四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生活门路:大儿子开服装店,二儿子当小学教师,三儿子在上海打工,小儿子赶庙会卖农具。这让李怀义很是欣慰。他自己呢,铁匠铺的收入加上养老金,每月有两千多元,他和老伴的生活都不用儿女负担。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王鹏 李俊)8月12日,市交警三大队袁寨中队民警在拦查处罚超员客车期间时,客车上有一名患病幼儿,因转运车辆一时无法找到,民警驾驶警车立即将幼儿送往市区医院进行救治。 当...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