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转眼与《阜阳日报》结缘25年了,每当我回忆起那些投稿的日子,难忘的岁月便在我的眼前闪现。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作为基层通讯员的我,到阜阳日报社送稿,初识了报社的副总编辑郭林茂。在他的热心指导下,稿子很快见报了,从此我便与《阜阳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这一纸情缘也许注定了永久的相伴相依。
多年来,墨香伴随我走过了青春年华,走过了我生命中永远值得回味的美好时光。时至今日,知天命的我,尽管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唯有对《阜阳日报》的那份痴情从来没有改变过,反而愈加笃深。一路走来,岁月如歌;相伴相知,彩霞满天。我亲眼见证了《阜阳报》到《阜阳日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与此同时,自己也伴随着她一路风雨、一路欢歌。
2010年的一天,当我走进办公室,眼前突然一亮,啊,《阜阳日报》改版了!作为它的一位忠实读者,真心为《阜阳日报》的华丽转身感到自豪……近年来,《阜阳日报》不断改版。改版后的《阜阳日报》内容信息量增加了,版式更加灵活,版面更加疏朗、简洁,周刊风格也更加贴近都市报。
65年如一日的《阜阳日报》,通过每个细节的精耕细作,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更加轻松、愉悦,整体报纸的格调得到了提升,精致简约的风格呈现出来,党报的版面一次又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令我难忘的是2003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自为四川普通农民工熊德明讨要欠薪的感人故事。此后,中央专项部署,一时间,全国各地刮起了强烈的“清欠风暴”……但就在2004年的“年关”时节,欠薪民工讨债维权的新闻又见诸各大媒体。各地又纷纷发通知、定举措,轰轰烈烈治欠薪,这似乎已成了年末岁尾的老生常谈。面对当时的现状,我奋笔疾书,挑灯夜战,写下了860字的“时评”文章《“清欠”何须年关时》寄至《阜阳日报》,后经编辑修改后在《阜阳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再后来,在编辑老师的推荐下,获得了2004年度第十五届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不是职业新闻人的我,竟然获得了职业新闻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褒奖。
也正是因为有了《阜阳日报》这个崭新舞台,我才有了勇往直前写时评文章的强大动力。打那以后,我充分发挥个人在媒体上的影响力,关注热点,针砭时弊,为弘扬正气,发挥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现如今,对我而言,真可谓是硕果满枝。我的文章不仅发表在《阜阳日报》,还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省级新闻媒体上。同时,我的网络评论常登上人民网、新华网、法制网的大雅之堂,还分获人民网、新华网、法制网“十大博主”。由于辛勤耕耘,我本人又被吸纳为颍上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还被授予阜阳市、颍上县“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有《阜阳日报》相伴,此生足矣!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张伟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