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清河流域示意图
编者按: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中清河不过是阜阳城区一条优美的景观河,其实,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中清河古称通商渠,相传开挖于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始于宋朝。它是阜阳到淮河距离最近的一条河,北起阜城南城河,由阜阳国际大酒店东向南,经颍州区王店镇西,到阜南县焦陂镇折向东南,经张寨镇南,到颍上县南照镇北,陡折向南,由南照镇西入淮河。现在的中清河,河道狭窄,河床很浅,水流平缓,已经不能通航。有关中清河开挖、疏浚、通航的历史及相关人物故事,本报约请阜阳市历史地理专家胡天生撰文介绍,现刊发于此,以(读者。
中清河的开挖
中清河古称通商渠,五代以后改称清河,清康熙以后始称中清河。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清河,在州南城之南。相传楚灵王自水台(颍上县南照镇)西开通商渠,自淮而北,转而西,又折而北,直抵胡子国城。”《颍上风物记》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果这个传说属实,那么,中清河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人工运河。那么这个传说是否准确呢?据《左传》、《史记》记载:楚灵王在位期间,确实经常役使百姓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并因此被不堪忍受的百姓联合楚国内外的几个王子所杀。基于此,“楚灵王自水台西开通商渠”的传说不为无据。又,清河入淮处颍上县南照镇古名漕口镇。民国《颍上县志》记:“本市(南照集)原名漕口镇,……其创设甚古,确切年代亦无自考定。市西首《东岳碑记》有云‘……(东岳庙)创于唐,沿于明\’,是本市创设远在李唐以前。”“漕”即运漕,就是人工运河;“口”即河口,由支流流入大河的地方往往都称“口”,如颍口(颍河流入淮河的地方)、涡口(涡河入淮口)。“漕口”的意思就是“运河通往淮河的河口”,证明这条河就是古代通商专用的河道。综上所述,通商渠应该确实是楚灵王所开,只不过并非平地开凿,而很可能是利用原有的河道加以拓宽、改造、裁弯取直而已。
或许有人会问:阜阳境内有很多条河流都通到淮河,颍河更是直通阜阳城,楚灵王何必还要特意开挖一条人工河道?答案是:古代长途征战和商贸,运送大宗兵员、辎重和商品,都要走水路。阜阳境内的河道多为西北——东南走向,楚人从西方来,要想通过淮河进入胡子国城,势必要先到达胡国东南的颍河入淮口,再折向西北,这样就会多绕许多路:从漕口到颍河口再到胡子国城,计程远超三百里;而从通商渠走,则仅一百余里,开一条通商渠是必要的。这样算来,我们更加相信:“楚灵王开凿通商渠”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况且,楚灵王曾经强行把胡国迁到荆地(楚国故都)安置。胡国是一个中等国家,被迫拖家带口“迁都”(不是灭国)远徙,单是为了移动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开挖通商渠就是值得的。
通商渠的疏浚
通商渠河面窄、河道浅,且处于人口聚居区,极易淤塞。到了五代时期,历经1400多年的变迁,通商渠已经不能通航了。到了后周显德初年(954),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王祚来任颍州刺史,主持疏浚了通商渠,使它能够“通舟楫,郡无水患”(船只通航,而且颍州境内没有水灾),颍州的人民都非常感谢他。王祚是北宋宰相王溥的父亲,据《宋史》记载,他在后晋、后汉、后周都做过官,宋初致仕(退休)。史载他在各地任职期间都能为民谋福利,是个肯用心、勤政的好官。唯一的缺点是贪恋禄位。晚年任宋朝的宿州防御使时,长期呆在家里,却不肯退休。其子王溥已任宰相,同僚们来找他谈事时,按礼数都要先拜见王祚。王祚摆酒设宴招待他们,而王溥只能在旁边伺候,弄得那些同僚深感不安,不敢入席。王祚却倚老卖老地说:“这是自家小孩儿,各位不必多礼!”根本不考虑儿子的感受。王溥也是个有心计的人,就劝父亲假意“请求”致仕,可以落个好名声。王祚也认为朝廷不会批准,至少会再三挽留吧(古代虚礼,凡君臣之间的重大事件,如致仕、赐爵、加封等,必须经过三次推让客套),就打报告要求退休。岂料朝廷这次“坏了”规矩,根本不履行“三让”的古礼,直接就批准王祚“拜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王祚这才发现上了儿子的当,气得破口大骂:“我筋力未衰,你光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把我囚禁在家里!”拿起大棒要揍儿子(还怪有劲哩),被亲戚劝止。
疏浚后的通商渠改名清河,大概是取“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意思。这也是处于五代乱世的人们共同的心声。
继王祚之后疏浚清河的,宋代有苏轼和赵令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储晓敏)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便民服务向基层覆盖,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阜阳市四级联动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决定在年底前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