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是工业重地,但每年编织草帘消耗的水稻秸秆却高达5000多吨,产值逾700万元;这里也不是投资热土,但全村1200多户农民,近四成依靠水稻秸秆加工实现了增收致富……这里就是用秸秆编织致富梦的颍上县黄坝乡郭圩村。
10月15日一大早,“突突突”的机械轰鸣声便在颍上县黄坝乡郭圩村口响起,村民吕茂春家的厂房里,随着围在4台自动编草机边工人们的不停忙碌,一张张由水稻秸秆编织、轧制的草帘不断运出车间,几个小时后,它们将被装上卡车,销往外地。
“你看,我们的原材料就是这些水稻秸秆,搁在其他地方,可能就被丢弃或付之一炬了,可在我们这,它就是宝贝。”指着眼前一堆堆金黄色的秸秆,吕茂春告诉记者,2011年他从沈阳购回了自动编草机,做起了秸秆加工生意,三年下来,收益颇丰。现在他的加工厂,高峰时每天可以加工草帘2000多张,按照每张草帘1元左右的利润来计算,一天能挣2000元钱左右。“昨天河南的一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刚从我这订了40万张草帘。仅这单生意,少说也得挣个十几万块钱。”
通过秸秆的“变废为宝”,吕茂春赚得盆盈钵满,在郭圩村,利用秸秆编织致富梦的却远不止他一个。
郭圩村党支部书记郭敬安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村村民就从外地引进了草编加工技术和机械,将废弃秸秆加工成草帘等制品。不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再加上缺乏市场经营意识,该村草编加工规模并未做大。直到近几年,随着阜阳市及周边地区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秸秆综合利用的普及,村里的草编加工规模才得以不断扩大。现在,郭圩村1200多户农民,近40%的直接从事草编加工,仅草编大户就有十几家。全村每年消耗的水稻秸秆超过5000吨,实现草编加工产值700万元以上。
“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干这个,因为它能赚钱啊。”郭敬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张小规格的草帘大概需要三四斤秸秆,成本大约6-8毛钱,但销售价格却能达到1.6-2元钱。按照一天至少40张草帘的编织量计算,一个普通劳动力每天的净收益可以达到50元左右。众多的从业队伍和巨大的秸秆加工量不仅消耗了本村的秸秆,更有效带动了全村就业和村民增收。“每年午、秋两季,当很多地方都在为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发愁时,我们却在为秸秆不够用而忧心,经常组织村民到周边乡镇购买秸秆。”
郭敬安的说法,得到了当地种粮大户吕安昌的印证。“这几年,村里对秸秆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很多草编经营户要收购十几家农户的秸秆才能满足加工需求。”吕安昌对记者说,这几年,他返乡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水稻,每到收获前夕,一些草编大户就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收购他的秸秆。“一般情况下,一亩水稻能产1000斤秸秆,按2毛钱一斤算,一亩地就能增收200元。不仅方便了草编大户,自己也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现如今,我们村还成立了郭圩草编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全村的草编产业实现从散户经营到抱团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转变,也促进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草垫子、草绳子等产品我们都能生产,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郭敬安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大力引导村民开展土地流转,走规模种田的道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增加本地秸秆的供应量,带动全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新闻推荐
阜阳要强,工业必须强;阜阳要兴,工业必须兴。今年以来,阜阳工业以园区为载体,以“高、大、特、新”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 在今年阜阳市新开...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