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教师杨军(左二)和学生们交流学习体会
1993年,他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1996年,他是颍上师范的在编教师;2010年,他一跃成为阜阳师范学院的专职教师。就业十七年,他一直在努力超越自我,用勤奋和刻苦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他就是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杨军,一位执着于改变人生命运的读书人。
课余时间 勤奋学习
今年44岁的杨军是颍上县慎城镇人,1991年考入淮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颍上县杨湖镇赵楼小学(又名杨湖镇初级中学)教书,成了一个偏远乡镇的农村教师。
“大学毕业以后,我的目标就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杨军回忆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他把派遣证交到颍上县教育局后,当年9月就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平淡而充实的农村教师生活。由于教学任务不算太重,杨军在适应了这份工作后,开始把课余时间用在大学英语专业教材的学习上,并尝试着参加大学本科函授考试。
1996年,在赵楼小学任职已满三年的杨军考上了阜阳师范学院英语本科函授班,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参加了四个学期的脱产学习,顺利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
不安现状 励志考研
本科毕业以后,杨军被颍上县教育局调入当时的颍上师范工作,成了中专学校的专职英语教师。在这里,他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在县水建公司上班的李玲,两个人很快坠入了爱河。恋爱、结婚、生子,本以为生活就此归于平淡,然而身边一位同事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打算。
“到师范教书以后,下班就可以回家了,工作和生活都比以前方便。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惰性,一位同事考上研究生让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杨军回忆说,在这位同事的触动下,他开始做考研准备,并很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了努力的方向。当时,他的女儿已经两岁,除了工作和考研,他还要分出一部分时间照顾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好在爱人李玲的工作不算太忙,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为了不影响学习,他每天晚上批完作业、备好课之后都坚持看书到凌晨一点。
“他这个人就是喜欢学习,看什么书都感兴趣,家里人也非常支持他考研。”李玲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家人从来没有拖过他的后腿,只要有考试,都鼓励他去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杨军顺利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读研考博 成就学业
2004年9月,杨军背起行囊告别了家人,只身一人前往福建求学。这一年他34岁,女儿刚满三岁。“那时候,三十多岁去读研的人不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了事业和家庭,为了求学放弃一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杨军说。
为了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读研期间,杨军一直在校外自考、考研培训机构兼职,每月定期往家里寄一部分生活费。挣钱固然很重要,但他并没有因为做兼职影响学习,相反,他还经常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从研二开始起草三万多字的毕业论文。研三那年,他没有着急就业,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考博上,并于2007年顺利考取了苏州大学的博士。“现在高校竞争很激烈,如果读完硕士就去高校教书,以后只能读在职博士。”杨军告诉记者,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他决定放弃这次就业机会,专心读博。
2010年,杨军结束了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当时,上海、杭州、福州、浙江的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他最终选择了离家最近的阜阳师范学院。“去年思政专业有30多个学生选择考研,当年就考取了20多个,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未来争取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我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杨军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