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状态中的尤继
从软件推销员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从城区学校教师再到颍州区档案局事业编制干部,尤继的职业道路上的三级跳可谓一波三折。七年时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更换了三份工作,让身边的年轻人心生羡慕。近日,记者来到颍州区档案局,详细了解这位青年选择职业的故事。
返乡就业 追求稳定
阳光帅气、谈吐风趣,这是尤继给人的第一印象。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34岁的小伙子是颍上县润河镇人,2003年8月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北京一家软件公司从事市场推销,初尝京漂一族的艰辛。
“大四下学期,我参加了颍东区的教师招聘考试,由于成绩好几个月才出来,就到北京漂了半年。”尤继告诉记者,在北京工作的半年时间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公司开发的彩票投注软件,到满大街的彩票投注站推销。由于说不好普通话,尤继在推销过程中遇到了很大语言障碍,早上八九点钟出门,晚上八九点钟回单位,一天下来处处碰壁,有时候甚至连吃午饭的钱都挣不到。由于这类软件产品的市场空间较为狭小,公司专门为业务员提供住宿和早晚餐,即便如此,尤继每月的工资也只能拿到五六百元。
当年11月,尤继接到了颍东区枣庄镇一所农村中学的上班通知,没有经过太多考虑,他就卷起行囊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我是体育生,身体素质一直很棒。在北京短短半年时间,胳膊就细了一圈,眼眶也凹下去不少。”尤继说。
为了婚姻 考回城区
回到颍东工作以后,尤继的生活开始步入了正轨。每周18节体育课,双休日、寒暑假、法定节假日让他身心都得到了休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新的理想和追求也接踵而至。
“在农村学校教书,没有多少升学压力,工资也少得可怜。一个月拿750块钱,别提买房子、处对象的事。”尤继回忆说,前13个月是实习期,一个月只发750块钱工资。那一年他28岁,早已经到了成家的年龄,由于工资很低,在阜阳又没有房子,找一个合适的对象并不容易。为了改变现状,他开始准备阜阳城区的教师招聘考试,试图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善争取更多的择偶机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二十八九岁还没有成家,父母着急,自己也不轻松。”尤继告诉记者,在颍东区教书三年之后,他把握住了颍州区教师招聘的机会,顺利考上了阜城四大名校之一的北城小学,成了让人羡慕的城区教师。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现在的爱人,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两个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误打误撞 选进机关
进入北城小学以后,尤继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市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接着又在开发区如意豪庭小区按揭了一套多层住宅,爱情事业实现了双丰收。本以为生活就此归于平淡,一辈子都要与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打交道,不成想生活又向他打开了一扇窗。
“人们都对自己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充满好奇,我也不例外。前后教了六年书,看到有机会改变身份,我就好奇地尝试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成功了。”尤继告诉记者,在北城小学工作三年之后,他偶然得知颍州区正在面向辖区内的事业单位选调四名事业干部,仔细一看,所有条件都符合,他就去报了名。由于北城小学这份工作比较稳定,他换工作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笔试、面试轻装上阵,给考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快就被颍州区档案局录用。
这是尤继大学毕业后靠努力争取到的第四份工作,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份工作。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七年时间,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几乎都有一个机会在等着他,把握住这些机会,人生就没有遗憾。他觉得,自己的工作经历虽然有些曲折,但是未来一片光明,感谢北漂时的历练、感谢农村中学的基层生活,同样也感谢一路支持他不断进步的家人和朋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