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曹振 张伟
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和整体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自2013年5月以来,市委紧紧围绕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塑造干部队伍形象这一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树新风行动,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阜阳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了坚强保障。
选好用好干部 凝聚发展正能量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市委坚持“优秀干部到基层去,领导干部从基层来”的用人导向,不断建立完善在基层一线识别、培养、锻炼、选拔优秀干部的工作机制,真正把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拔使用起来。
两年来,阜阳市先后从市直部门择优选拔了8名年轻县处级干部到县市区挂职、交流任职11名、提拔任职5名,提拔7名乡镇党政正职到市直单位任职、23名交流任职,逐步形成了年轻干部到基层去、优秀干部从基层来的用人格局。
市委坚持将干部交流作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盘活干部人才资源的有效手段,树立“一盘棋”思想,最大限度提高干部人才资源效益。两年来,市委常委会议研究任免市管干部719人次,提拔使用县处级干部248名,交流228名。有序推进市直机关公务员交流轮岗,出台了《关于阜阳市市直机关公务员交流轮岗的意见》,以行政执法、行政审批、综合管理等部门中层干部为重点,通过摸底调查、统计上报、资格审查、交流匹配、网上公示等环节,对市直机关58名公务员进行了交流,充分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年轻干部成长经历单一、缺乏实践锻炼和基层工作经验的实际,市委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大课堂、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炼意志、增长才干。2013年以来共接收45名中直和省直机关下派干部来阜阳市挂职,选派了25名县处级干部到省内外挂职锻炼和到基层一线参与中心工作。
按照“培养锻炼、适时使用、定期调整、有进有出”的要求,深入实施新一轮县处级后备干部集中调整,组织实施“4411”培养工程,从全市选拔培养400名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40名县市区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00名县处级正职后备干部、100名中长期培养对象,为阜阳市储备一批适应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需要以及熟悉城市规划、财政金融、执纪执法工作的优秀人才。
建设基层组织坚强堡垒,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农村那么广,我想闯一闯。”对于太和县税镇镇十里沟村大学生村官付小清来说,为家乡发展作点贡献的心愿,让她在农村闯出了一番事业。
2010年,付小清毕业于青海大学医学院,随后成为江苏省盱眙县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由于远离家乡,再加上母亲生病,工作两年后,付小清便萌生了回乡工作的念头。“一次和一位养羊专业户聊天,了解到在家乡养羊效益很好,我便有了返乡创业的打算。”付小清说。
2013年,敢想敢干的付小清辞职返回家乡姚寨村,租赁50亩林地,成立了瑞翔生态养殖场。去年,付小清被组织选聘为税镇镇十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新的平台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成为她的目标。
“领导阜阳经济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市委书记于勇在多个场合提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广大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大有可为。
近年来,阜阳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充实到基层一线,为建设美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仅去年以来,第六批190名选派干部全部驻村,新选聘大学生村官136人,公开选拔45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
同时,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着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224个省级项目村主体工程全部建设完成。去年以来,全市顺利完成1725个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举616名农村致富带头人、180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任村党组织书记。集中整顿184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5名村“两委”干部被及时调整。坚持固本强基,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制定落实《阜阳市关于做好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实施方案》,发动全市11758个党组织、303034名党员,积极参与直接联系群众各项活动。认真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政策,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活力,目前全市村“两委”正职年均报酬14550元,较换届前增幅达22%;全面开展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工作,全市34763人享受到离任生活补助。
记者在颍上县陈桥镇三王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看见,“代理代办”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为群众介绍入户登记注意事项。这个窗口现在的工作涉及十多项具体内容,在整个三王社区,凡是需要办证办照的群众,只要备齐材料,剩下的填表、盖章、报送、审批等工作都由这名工作人员亲自“跑腿”,让群众不出村就能把事情办好。
2013年10月起,阜阳市开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14年底前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村(居委会、社区)为民服务代办点乡乡达标,村村过关,实现全覆盖。为民服务中心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无偿代办等政务服务基本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田间地头,党员干部引领群众共致富;街头巷尾,党员干部带头服务解民忧。推进党组织建设,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崇尚实干的良好风气。
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年一度的午收又要到了。近日,在全市广大农村,到处可见宣传秸秆禁烧的标语、宣传车。近年来,阜阳市在秸秆禁烧中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各级干部包保到村、到户、到田块,层层立下“军令状”,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秸秆禁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计划生育、征迁安置……如今的阜阳,不仅这些过去的“老大难”工作实现了突破,而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也跃居全省前列:继去年多项指标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后,今年一季度,全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并实现了2011年以来首次赶超全省平均水平;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7亿元,同比增长12.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市委书记于勇指出,实现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全市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和管理,以作风建设开道促进各项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在前、奋力拼搏、忘我奉献。
从优秀村“两委”正职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每年选拔不少于50名任村第一书记、全面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了解到,下一步阜阳市将以“五个好”标准和“四有”要求选拔干部、使用干部,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从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党组织优秀书记中选拔一批挂任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从符合条件的优秀村“两委”正职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双培双带”载体作用,切实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落实基层基础保障,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年基本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工作,逐步提高城市社区“两委”干部的工资待遇,落实村、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抓好选派选聘工作,符合条件的在岗大学生村官全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每年选拔不少于50名任村第一书记,对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党员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择优列入后备干部,加强培养和选拔使用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阜阳市将营造良好风气,最大限度调动干部想干事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干部会干事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创造能干事的环境,为阜阳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程榭)6月1日,市长李平到颍州区、颍上县检查指导“三夏”和秸秆禁烧工作。市政府秘书长王显义陪同检查。 当前正值阜阳市夏粮抢收关键时期,随处可见繁忙的午收场景。李平一行...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