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穆道雷是颍上县建颍乡陈屯村人。近两年,他通过创办秸秆青贮饲料加工厂为农作物秸秆找出路,仅2014年就消化玉米秸秆6400多吨。眼下,他又着手建设新厂扩大产能。
说起从事秸秆加工的原因,穆道雷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规模养牛户,年出栏肉牛约1000头。经常到东北购买牛犊的他看到当地养殖户把玉米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用以饲养禽畜,既可以节省玉米等精料,又能提高饲养效益,便想跟着学。“阜阳是农业大市,每年午秋两季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付之一炬。”穆道雷表示,“大部分秸秆在田里被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如果能加工成饲料,真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2013年穆道雷购买了一套加工设备,开始生产青贮饲料,用以养牛,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2014年,他又购买了3套设备,全年消化玉米秸秆6400多吨。“俺加工的青贮饲料不仅能满足自家使用,还销售到周边乡镇和河南、江西等地。”穆道雷介绍说,将含水量较高的玉米秸秆用机器切碎,然后加入添加剂,再密封打包,让秸秆发酵,最终成为饲料。“这种饲料闻起来很香,含较多的乳酸菌、葡萄糖等,有轻泻作用,很受市场欢迎。”
谈及加工青贮饲料的效益,穆道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购秸秆的价格是每吨100元,每吨秸秆可以加工饲料0.7吨,可带来净利润30元左右,“去年一季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穆道雷通过加工青贮饲料赚到了钱,也带动不少村民从中受益。有的村民直接把自家的秸秆卖给穆道雷,还有的村民做起了收储转运秸秆的生意。44岁的村民见才全有一辆农用四轮车,去年秋季,他和妻子到田间地头装运玉米秸秆,然后送到穆道雷的加工厂,前前后后赚了近4万元。“庄稼收完后,秸秆大家就不要了,我们可以免费拉,最多时一天可挣1000多元。”见才全告诉记者,目前在建颍乡,像他一样的秸秆经济人有20多个,他们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为更多秸秆找到了出路。
眼下,穆道雷又着手在附近的王海村建设新的加工厂。“新厂总投资1000多万元,6月底可建成投运。”穆道雷表示,新厂投入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处理玉米、小麦秸秆4万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立成实习生党梦迪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