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田野的青纱帐,终于安稳地度过了前段时间的多雨天,这让颍上县陈桥镇种植大户赵强终于舒了一口气。前段时间雨水大,赵强的几百亩高粱差点受灾,好在经过精心田管,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这些高粱可是要卖给茅台酒厂的。”说起田里的高粱,赵强兴头十足。在他眼里,自己的现代农业发展路,正如这些即将成熟的高粱一样,一天好过一天。
1996年,30岁出头的赵强赶上外出务工大潮,只身来到了上海。不久,颇具经商头脑的他,便进入了二手车销售的行当,几年下来,就已站稳了脚跟。
“那时上海二手车交易市场较为红火,我每年至少能有50万元的收入。”赵强告诉记者。2009年的一天,赵强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父亲生病了。火急火燎地赶回家之后,父亲已经住院,需要长期治疗。为了照料父亲,赵强不得不暂停了上海的生意,专心照顾父亲。
在此期间,不少前来看望父亲的朋友,无意中告诉赵强,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开始奔着家乡的优惠政策返乡创业。农业方面更是如此,不少人依靠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走上了致富道路。这让一时找不到事情做的赵强动了心:“一个人无论在外面怎么样,总归是要回家的,别人能在家创业致富,我为什么不能呢。”
未过多久,赵强便拿定了家乡逐富梦的主意。当地政府对于他回乡创业也非常欢迎,积极帮助流转土地。不过,由于准备仓促,赵强第一年并未流转到大规模土地,直到2011年,其种植面积才发展到2000亩左右。而且,发展规模农业之初,赵强并未找到合适的经济作物,只能先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因此收益相当有限。
正当赵强为提高土地产出苦苦发愁之时,一个专门和贵州茅台酒厂合作的朋友找到他,让他打听下当地有没有高粱种植大户,愿意高价收购手中高粱。
“当时一听我就想,与其寻找种植红高粱的大户,还不如自己种植红高粱呢。”说干就干,2012年,赵强便对2000多亩土地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专门留出一部分土地种植红高粱,并同收购方签订了供销协议。第二年便收到了比传统种植高出不少的效益。自此,赵强的高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2013年,赵强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绿源家庭农场。
目前,高粱的种植规模已接近赵强流转土地总面积的一半。“现在算是真正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赵强说,按照他和收购方签订的协议,其种植的高粱是保底收购,如果市场价格上涨,收购价也会跟着涨,因此收益比较有保证,“每年至少六七十万元的收入,一点儿也不比我在上海的时候差。”
特色种植路越走越宽,但是赵强并未满足。“光种植还不行,还得就地转化。”赵强说,通过高粱的收购,他意识到,单纯地种植、出售农产品,远不如加工农产品收益高,所以,现在他聘请了酿酒师傅、购买了生产设备,计划用高粱酿酒,下功夫做好就地转化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王家良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