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阜阳市决定举办“十佳”农民合作社、“十佳”家庭农场评选表彰活动,命名一批组织形式规范、运行管理民主、利益分配合理、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代表。即日起,本报将刊发部分优秀候选者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以(读者,同时也为提高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盛夏时节,茁壮成长的秋季作物绿遍了田野。循着战沟湾走进颍上县六十铺镇马付村田头,风景瞬间一变:连片的药草——急性子花甚是红艳,清风吹来,花海高低起伏,药草香四处弥漫……
“这些急性子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不仅看起来漂亮,卖出的价钱也比粮食高多了。”眼看药草不久便能收割,守在田头的种植大户刘德锋脸上盛满笑意,说起药草的好处,更是头头是道。不过,对于药草,刘德锋也有未想到之处:过去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其创办的锋卡庄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当地药草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000多亩,药草种植、加工每年可以给社员们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因此鼓起了腰包。
说起当地与药草的结缘,不得不提刘德锋的创业路。由于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刘德锋从小便开始学习中药知识,成年后做起了中药销售生意。在与众多中药生产厂家合作的过程中,刘德锋逐步认识到了中草药种植的良好经济效益。
2000年,刘德锋开始尝试在自家的土地上规模种植中草药,当年便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尝到甜头的刘德锋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十几年间,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多。到2013年,他种植的中草药面积已达700多亩,囊括了白芷、白芍、丹参、菊花等多个中草药品种,年产中草药鲜货300多万斤,年收入超过400万元。
靠着中草药种植,刘德锋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当地一些村民也开始在他的带动下,不种粮食改种草药。为了能更好地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2013年,刘德锋牵头成立了锋卡庄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免费教授当地农民药材种植技术,并帮助社员统一购种、销售,深得社员欢迎。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六十铺镇中草药的面积已经超过了2000亩,合作社社员们的收入更是成倍增长。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刘德锋并未满足,而是将注意力投向了附加值更高的中草药加工——今年,他投入了近百万元,新上马了一条中药饮片生产线。“我们当地种植中草药的人越来越多,生产的中草药也在不断增多,如何找到市场、解决销售就成了当务之急。”刘德锋说,传统的中草药种植销售受制于市场行情、自然条件等因素,利润不高也不够稳定。而引入了中药饮片生产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加工成饮片之后,同一产品,利润要高上好几倍。”刘德锋以自己种植较多的胎菊为例介绍,未加工的胎菊,单纯依靠出售,每亩可实现收入1万元左右,而通过饮片生产线的加工,每亩地收入却能超过5万元。
刘德锋介绍,目前,六十铺镇已将中草药产业作为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给予了不少政策、服务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下一步,他要带着周边更多村民,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同时做好中药材的就地转化文章,让村民们“照方抓药”、共同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王鹏飞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