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批货值为8.8万美元的冻马哈鱼经阜阳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合格后,顺利出口至加拿大。该批冻马哈鱼的出口,实现了阜阳乃至整个皖北地区海捕水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阜阳并不靠海,从事海捕水产品加工生产,并出口至北美地区,对很多本企业来说,似乎遥不可及。但位于颍上县的安徽喜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却在转型升级路上将其变成了现实。
“早几年,我们对于海捕水产品的加工生产也仅仅是了解。”安徽喜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勤厂长苏诚告诉记者,2012年之前,企业还是一家专门从事糯玉米保鲜的农业企业。随着糯玉米保鲜行业利润的走低,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开始出现滑坡,如何转型成为喜农最为迫切的问题。
经过多番考察和谋划,喜农的注意力开始向海捕水产品加工聚焦。“尽管我们并不靠海,但与沿海地区相比,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谈起从糯玉米保鲜向海捕水产品加工的转型,苏诚介绍,一方面,阜阳交通优势明显,运输、物流业发达,同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用工成本也较低。另一方面,糯玉米保鲜与海捕水产品加工有不少地方相通,实现向后者的转型,企业原有的技术、经验和设备均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然而,颍上位居内地,想要从事海捕水产品加工,就必须解决原料问题。于是,喜农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其转型思路很快便得到了其他企业的支持。2012年,喜农与巢湖三珍有限公司成功建立合作关系,专门负责对巢湖三珍提供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为实现更大的发展,2014年,企业又与安粮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在,无论是从硬件设备还是加工标准方面来看,我们都迈入了海捕水产品加工行业的门槛。”苏诚告诉记者,这两年,企业在逐步掌握海捕水产品加工标准的同时,加大硬件配置投入。例如,为了提高马哈鱼的冷冻保鲜质量,企业一次性投入300余万元,引进了一条先进的单体速冻机。该设备能够在30分钟内将机内温度降到零下30摄氏度。更重要的是,去年5月份以来,企业在本地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掌握了欧美等海外地区的市场需求和相关标准、要求,具备了直接出口的资质,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出口时间和数量等方面的合理把握,一举打入北美市场,摆脱了以往产品只能委托其他公司代为出口的瓶颈。
苏诚介绍,自去年5月份以来,该公司已实现利润800多万元,几乎是2012年企业利润的7倍,当年销售额的2倍。
“现在我们打开了进军欧美市场的大门,也为我们实现规模出口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苏诚告诉记者,下一步,企业将加快转型步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郑红光 王鹏飞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