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一位“儿歌大王”;有人说,他是一位词作家。而他自己总是说:“我只是一名老师。”在儿歌词创作领域获奖累累的李学亮,深耕基层儿童教育,并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音乐的律动。
靠自学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1994年,16岁的李学亮开始了两年的军旅生活。这期间,他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又不断创作散文、诗歌,作品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1996年,退伍回乡的李学亮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不仅通过自学获得了本科学历,还参加了教师招聘考试,并于2000年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那时,简陋的乡村小学、朴实的乡村儿童,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为李学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最为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创作带入了课堂。“我主要负责语文和音乐教学,当时学校条件比较艰苦,教材也比较陈旧,孩子们对这些都不太感兴趣。”
李学亮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歌曲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不利于传唱。而他自己却十分擅长写词,特别是朗朗上口的打油诗。“玉米娃娃,胡子花花,长着白牙,穿着绿褂……”一首首这样形象易懂的儿歌开始被李学亮运用于音乐课上。
“教小学生最重要的是在他们集中注意力的短暂时间里教授他们喜欢的东西。”李学亮发现,学生对自己创作的儿歌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于是,李学亮萌生出将儿歌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的想法。
把儿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在一节课上,李学亮教授学生歌曲《在农场里》,他将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画出来,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并形容或模仿这些动物的声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李学亮把学生的这些能力转移到了语文教学中。
“儿童喜欢模仿,但是模仿中注入他们自己的观察发现,更容易记住。”李学亮说,语文学习讲究词汇、句法等,利用儿歌进行语文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中,可以提炼出‘这里……这里……还有那……\’的句式,学生重新填词,就是在练习造句。”
“这里有操场呀,这里有绿道,还有那鲜艳的红旗迎风飘……”这首由学生根据歌曲旋律编写出春天校园的歌曲很快传唱开来。李学亮活泼而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每次下课铃响了,学生还不愿意下课。”李学亮欣慰地说道。
在教学工作中,李学亮还大胆革新,在学生中开展“一带一”帮学活动,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还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把家庭教育纳入班级教学总体规划之中。几年来,李学亮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扎根基层教育收获硕果
现在是颍上管中小学教师的李学亮,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毕业季来临前,李学亮还特意创作了歌曲《老师,我不想说再见》。这首歌在网络上的点击率超过50万人次,并获得全国校园歌曲大赛一等奖。
对李学亮来说,从事歌词创作为他赢得了不少奖项。几年来,李学亮已创作完成歌词作品、学术论文1500余首(篇),先后在《中国教师报》、《儿童音乐》、《词刊》、《安徽日报》等全国80家报刊杂志发表,其中在国家、省、市级征歌活动中获奖260项,被业内人士誉为“儿歌大王”、“获奖专业户”。
然而,扎根基层教育的李学亮却始终坚守人民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能把儿歌歌词创作运用在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基层教育为我提供的平台。”李学亮多次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被评为阜阳市“六个一”批拔尖人才、阜阳市教育达人、颍上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王鹏飞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