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颍东区的和谐佳苑安置小区。
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困难群众搬进了新房,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城镇居民医保水平提升,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一项项民生工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一件件民生实事,如冬日暖阳温暖着千家万户。
“十二五”以来,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给全市1000多万人民带来了幸福与实惠。五年来,民生工程的实施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项目完成退出了,新的项目应运而生了,有花更大气力去完善的项目,也有用新办法管理的项目。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幸福感的初衷。
大手笔投入 带来民生幸福保障
在阜城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方面,阜阳市计划投入13亿元,新建学校17所,改扩建学校26所,统一配置97所学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在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方面,阜阳市确定了26个医疗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60多亿元……
“十二五”期间,阜阳市坚持以人为本,集中有限财力,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多项民生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2014年,全市民生工程仅财政投入资金就达112.81亿元,是2011年投入资金的近2倍。今年,阜阳市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其中9项实施标准提高,24项被调整完善。截至11月底,全市共到位民生工程资金111.75亿元,占全年计划投入资金的98.12%,全市33项民生工程中有16项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高大的室内风雨操场、现代气息十足的报告厅、实验楼宿舍楼食堂楼一应俱全……提到这些,也许很难让人和农村学校联系在一起。然而,记者近日来到新建成的阜阳抱龙中学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座现代化的校园。
“这是教学楼,一栋楼一个年级12个班;这是食堂楼,一二层是食堂,三层是室内风雨操场,可以为学生提供文体活动的场地……”颍泉区教育局局长刘继平带领记者参观了一番新校园,“建设标准在全市也是首屈一指的,条件比城区的学校都好。”
位于阜涡路东侧的抱龙中学,原来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周棚办事处,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不断扩张,这里成为城乡结合部。2014年11月,作为阜阳基础教育公办学校三年提升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抱龙中学迁址重建工程开工建设。新校园规划占地面积62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规划主体建筑主要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宿舍楼、食堂楼、风雨操场等,总投资7000万元,可满足2400名中学生在校就读。
抱龙中学的改变,与阜阳市民生工程的实施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阜阳市坚持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民生方面支出约占财政总支出的74%;2013年,全市民生方面支出约占财政总支出的80.9%……越来越多和抱龙中学一样的学校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惠及民生。
“‘十二五\’以来,阜阳市坚持大手笔投入,在资金的给力支持下,撑起了民生保障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阜阳市每年投入民生工程的资金约占财政总资金的8成以上,在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医院得以建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患者得到了帮助、救助,越来越多的道路、危桥得到了修建、改造,越来越多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小细节入手 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城市里有自来水,乡下人只能喝井水;城里贫困户能住保障房,农村贫困户只能住危房……“十二五”期间,为了切实保障民生,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阜阳市坚持从小细节入手,推出了一项项着力于解决民生基本需求的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
轻轻拧开水龙头,经过消毒处理的自来水就哗哗哗地流到水池里,不用澄清,不用过滤,就可以直接用来做饭、烧水。这是颍上县红星镇宁大村村民陈乃森以前没想过的生活场景。事实上,自2012年宁大村农饮工程投用后,陈乃森和全村千户居民就彻底改变了过去“乡下人只能喝井水”的状况,享受上了这种“城里人使用自来水的待遇”。
谈起以往的用水经历,作为当地敬老院院长的陈乃森有着说不完的话。“以前,俺们喝的是浅层地下水,水质不好,含碱量大,新水壶没用几天就结一层水垢,对身体健康不利;尤其是敬老院住了30多位五保老人,喝上放心水是他们多年的心愿。”
从细节入手,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让陈乃森和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十二五”期间,阜阳市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引领“大民生”的第一抓手,在“细”字上下工夫,一张保障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网正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告别了养老难、看病难、就业难,切实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
11月中旬,一场大雨过后,记者来到颍州区程集镇张老村大申庄申志昌的家中,屋外大雨滂沱,屋内泥泞不堪。“这是俺家的老房子,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俺们住了好多年了。”申志昌告诉记者,苦于凑不够盖房子的钱,他们只能住在这样的“小破房”里,“要是能和城里人一样,住上保障房就好了。”
申志昌的梦想很快得到了实现,“而且比原来想的还要好。”2015年,在当地镇村两级干部的关怀下,他申请的危房改造项目得到了落实,由政府补助1万余元,他仅仅出了几千元便建起了新房子。
“你看,现在可好了,新房子盖好了,我们老两口今年终于能安安心心过个年了。”出了老房子,步行十多米,便来到申志昌的新家。笑逐颜开的老两口热情招呼记者参观他们的新房子。这里仍是三间房,仅50平方米,但室内通透敞亮,白白的墙壁、水泥铺的地面、另搭的厨房……一切都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多方位改善 织密幸福民生网
“村里不仅道路修好了,而且环境卫生也改善了”,“学校更多了,孩子上学更方便了”,“俺家门口又多了一家医院,以后看病啊,更方便。”……“十二五”期间,阜阳市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期盼出发,把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提高项目覆盖面、增加项目投入资金,有力推进了保障性住房、卫生、农田水利、道路、文化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围绕学有所教,“十二五”时期,阜阳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阜城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为例,阜阳市计划投入资金13亿元,新建学校17所,改扩建学校26所,统一配置97所学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截至目前,2013年实施的项目全部完成;2014年实施的项目,12个实现主体完工,大部分已投入使用;今年实施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围绕病有所医,近年来,阜阳市规划实施了阜阳市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确定了26个医疗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60多亿元,截至目前,已竣工项目8个,正在建设项目16个,拟近期开工项目2个。通过实施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阜阳市将建成“五专五综”医院集群,全市平均每千人床位数将达到4张,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阜阳市还稳步推进了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诸多民生工程的实施,使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幸福指数稳步上升。仅以农村的变化为例,“十二五”时期,阜阳市共建成40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固改造近800座农村公路危桥,让越来越多群众喝上了放心水、走上了致富路,建成了1052“农家书屋”和1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福利。同时,农村用户沼气池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美好乡村建设等,也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建一所小学,改造一座危桥,修建一条水泥路……这些实事看起来是小事,但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紧紧相连。“十二五”以来,阜阳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真正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阜阳市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资金投入,全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稳步向前,与全市人民一起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陈真)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召开后,1月11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志伟带领市美好办负责人等,到颍上县六十铺镇六十铺社区、桃花店中心村、黄桥镇,颍东区插花镇、正午镇王桥中心村、枣庄...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