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整齐的小洋楼、琳琅满目的店面……走进颍上县陈桥镇三王社区,让人不禁感慨:这里俨然是一座美丽宜居的农民家园。三王带给记者的惊喜不仅仅如此,环绕一周,记者还发现公园、水景、酒店、宾馆、九年制学校、图书室、医院、文化广场等,村民在这里生活得十分惬意。谁曾想到,2007年以前,这里曾是地理位置偏僻、出了名的穷村。
三王社区(2012年4月前为三王村)位于颍上、利辛、颍东交界处,是颍上县辖区内最偏远的村庄之一。不靠城、不沿路、没企业,2007年以前,除了农业产业外,三王村其他产业一片空白,经济十分落后。
“村里全是泥土路,一到雨雪天,出门身上甩一身泥,夜里黑灯瞎火,村民都不敢出门。”回忆起过去的贫穷场景,村支书王振青感慨地说,村民生活不富裕,村庄整体环境差,是当时三王村面临的两大难题。
历史性的转变要从2007年说起。当年,颍上县陈桥镇西部的三王村与邻近的张樊村合并成为新三王村。村民队伍壮大了,村干部的压力也变大了。当时,全省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振青触动很深:“要想法子把村子建好,把百姓收入提上来。”
为了让4000多名村民脱贫致富,村干部着眼于全村实情、苦思良策,计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们首先想到了招商引资,把企业吸引过来,带动当地发展。然而,企业老板了解到当时村里的状况后,大多婉言拒绝了;经过几番波折,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下,2008年,一家投资600万元的服装厂在三王村落了户,当年就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就业。
村里有了企业,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可拥有近6000亩耕地的三王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王振青意识到,要想彻底摘掉村里的“贫帽子”,除了靠企业带动,还必需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土地里长出“摇钱树”。
2011年开始,三王村建起了300亩的蔬菜大棚,到2012年,村干部看好观光农业发展前景,在村里流转出600亩土地,推进观光农业示范园试点建设,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业采摘园,村级旅游农业初见雏形,观光园内遍植葡萄、黄桃、油桃、杏树等水果,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旺季时,日接待游客突破1000人。
尝到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甜头,三王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求发展、谋创新的愿望更强烈。2012年,村干部充分整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资源,聘请专家前来规划、指导,对原有的三莲塘公园、观光农业示范园和三王村地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积极探索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将农产品种植销售与休闲观光旅游集于一体,建成了集种植、观光、民间杂艺展示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神农文化园”,如今,三王村已经成为阜阳市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名片。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2007年起,村里开始统一规划建设中心村,复垦原有的自然村,复垦土地1000多亩。复垦出来的土地继续用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又为三王村建设注入了“血液”。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加上村干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当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如今的三王社区,水泥路纵横交错,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一应俱全,连片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喝上了自来水,社区居民免费享受农业、养老和医疗保险,每年免费体检一次……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目前,三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宜居社区。近两年,先后获得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省级绿色村庄试点等多种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吴彩娟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