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湖大地
本报记者 张洪 摄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颍上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暨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从“粗放”到“高效”,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逐步夯实。颍上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588”小农水工程,去年投入水利兴修资金6亿多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05万亩;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现拥有农机总动力10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搭建农业产学研平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7.6%,农业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3.8%。
从“分散”到“集约”,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格局基本确立。为确保土地确权质量,颍上县投入2622万元,在311个村成立了4280个村民议事会,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加大对土地流转奖补力度,积极鼓励农户采取托管、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耕地、林地、水面经营权,鼓励支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03万亩,流转率66%,土地流转的经营范围从以种植粮食为主,逐步扩大到精品果蔬、花卉苗木、特色养殖、良种繁育、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从“单一”到“多元”,现代农业板块经济加速形成。颍上县高标准推进阜颍河生态农业示范带、沿淮适应性农业示范带和煤矿沉陷区等“两带一区”建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适应性农业蓬勃发展,按“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要求,注重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水生作物15000亩,初步形成了规模种养、布局科学、品种优化、产销一体的产业格局;阜颍河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该示范带涉及14个乡镇、面积70万亩,自2014年底建设启动以来,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目前已整合各类资金1.8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41家,实现投资总规模4.8亿元。同时,在煤矿沉陷区大力发展水面光伏发电,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休闲农业,变“包袱”为资源,以资源求发展。
从“生产”到“生态”,现代农业综合功能拓展释放。颍上县积极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目前,拥有八里河有机鱼、海泉有机米等有机食品2个,“经纬”面粉等绿色食品8个,“德强葡萄”等无公害农产品31个;以“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和森林增长工程为突破口,以农田水利工程和低洼湖地治理为抓手,去冬今春共完成造林面积2.3万亩;沿八里河东、西大道纵深摆开城市森林、花卉苗木、精品果蔬、休闲农业等,将颍上大外环打造成观光农业展示带、城市风情景观带、现代农业示范区。
从“单打”到“团体”,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全县去年在29个乡镇280个行政村开展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共实施财政奖补项目322个,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推出了更多适合“三农”中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担保,2014年以来,通过财政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县内外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累计超过28亿元。
从“政府”到“市场”,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3家、家庭农场696家、专业合作社1514家,注册和正在注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9家。在重点培育农业产业联合体工作中,引导产业联合体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村委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等订单生产模式。去年全县种植业订单面积发展到68.5万亩以上、养殖业订单发展到500万只以上,带动农民户均增收近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机防专业合作社每年服务面积均在200万亩(次)以上,年均节省人工44万人次,节本增效2亿元以上。
据颍上县农业部门有关同志介绍,下一步,将深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努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眼下,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连日来,颍上县农委组织技术人员主动上门了解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需求,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图为4月9日,技术人员在黄坝乡花水村帮助药材种植大户解决除...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