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传林与李贺在大棚里查看芦笋长势。
眼下,正是芦笋上市季节。在颍上县三十里铺镇仁和村,一袋袋包装一新、翠绿鲜亮的芦笋陆续被装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一旁连片的温室大棚里,芦笋长势正好,工人们忙活着采摘和加工芦笋。
从2015年下半年落户阜阳以来,到如今新鲜上市,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不仅顺利在阜阳扎了根,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新收益。
返乡创业种芦笋
今年43岁的滕传林老家在颍上县江店孜镇,是这片芦笋大棚的主人。去年上半年,在上海担任园艺师的他回乡发展芦笋规模种植。
“以前在外边就种过芦笋,一直希望能把这种娇贵的蔬菜引回家乡种植。”滕传林说,他从1997年到上海从事蔬菜种植以来,靠着勤奋好学和踏实努力,不仅获得了上海市蔬菜园艺种植方面的资格证书,还在崇明县与人合作建设了1000亩芦笋种植基地,积累了芦笋种植的丰富经验和大量客户资源。
2014年,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芦笋事业的期盼,滕传林把上海崇明的种植基地转包给别人,联合同样返乡创业的建筑商李贺,流转了600多亩地,创办了安徽起林芦笋种植有限公司。
“芦笋对水分、土壤等要求较高。这几年,颍上县比较注重机井、水网建设,为芦笋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滕传林说。
芦笋经济收益高
从2015年4月份育苗,到7月份移栽,到如今陆续上市,芦笋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今年是见效第一年,预计亩产会少一些,大约3000斤左右。”滕传林介绍说,从明年开始,芦笋就会进入持续10年以上的丰产期,每年可以持续采摘260天左右,每亩年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按照目前市场批发价每斤5元计算,亩均产值2.5万元左右,刨去人工和其他成本,每亩地净收益1.8万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芦笋经济效益高,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由于芦笋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如今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在销售方面,我们也不发愁。之前合作的许多客户,现在已预订了我们的产品。”滕传林说。
周边群众很支持
今年69岁的仁和村村民李坤华时常会到芦笋基地帮忙。一天60元的工资,让他觉得很实惠:“我把家里的十多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一年能有万把块钱的稳定收入;另外,在基地打工的活儿,每月也能收入一千多块钱,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可不是强多了么?像我们这个年纪,外出打工比较难,家里又有孙子需要照顾。能在基地工作,比赋闲在家好。”70岁的村民陈国起接下话茬说。
和李坤华等人一样,目前,芦笋基地吸纳了当地200多位村民的临时就业。下一步,公司计划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1400亩土地,把种植基地扩大到2000亩。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户种植芦笋;同时,发展芦笋深加工,生产芦笋罐头、芦笋茶和芦笋酒等产品,做大芦笋产业。
新闻推荐
当前正值小麦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全市各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掀起“一喷三防”热潮。图为颍上县润河镇家美合作社社员根据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开展第二次喷防工作...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