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李伟
近日,颍上县江店孜镇幸福村村部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大比武”:50多位群众带来了自己传统的手艺——家酿米酒。经过现场比拼,镇、村评比出了8位米酒“制作能手”,又优中选优确定了4位“制作高手”,集中精力进行传统家酿米酒的研发。
“家酿米酒”是幸福村农民的一种传统技艺,几乎家家都会,加之水稻一直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用传统的古法酿造米酒,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也让当地看到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希望。”江店孜镇党委书记张辉告诉记者,当地将把米酒作为幸福村的特色产业进行扶持,目前,“皖颍幸福村官米酒”正在办理品牌申请注册,生产车间厂址也已选定,即将破土动工。
位于颍上县东北部的幸福村,是当地重点贫困村。不过,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时,发现村里特色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不少贫困村民从中找到了过上幸福生活的路子。
“幸福村总人口5532人,有贫困人口182户、458人,我们探索了多条产业扶贫路子。”幸福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宾介绍说,幸福村正依托本村公司和合作社,结合扶贫政策,采取“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对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让贫困人口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实现吃饭、穿衣“两不愁”。
走进村里占地50亩的蔬菜甜瓜生产基地,72座大棚一字排开。与众不同的是,其中35座大棚前,都立着带有贫困户和帮扶名字的标牌。
“我们把35个大棚免费提供给村里的贫困户,第一年免收租金,保障每户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种植基地的创办者幸福村官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祝圆春介绍说,大棚主要种植草莓、辣椒、毛豆等作物,一个棚占地0.8亩,一年算下来纯利润可以达到8000元,合作社提供技术、市场服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承包大棚种植蔬菜,贫困户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获得报酬。
第一年免收租金,贫困户平时在大棚里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扶上马”的贫困户从第二年起独立经营,实现了真正的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脱贫转变。
李宾告诉记者,除了依托幸福村官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村里目前还有其他几项产业扶贫项目:依托颍上红信芦笋种植公司,由贫困户利用政府贴息的小额贷款入股、坐享分红,实现“户户贷款不见资,人人有股能分红”;依托鸡苗孵化规模全市领先的巨丰种禽养殖公司,向贫困户每年免费提供两批100只鸡苗,养殖后再出售,每户贫困户家庭可获益3500元左右。
“这些鸡可以长到四五斤,拿到市场上卖,土鸡的价格还不低呢。”75岁的贫困户左先明患有脑血栓、羊癫疯等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两个女儿又都嫁到了外地。考虑到老人的实际劳动能力,村里委托巨丰种禽养殖公司将鸡苗育雏20天后,发放到户,同时配发300元饲料款,现在,老两口饲养的苏禽黄鸡快长到两斤重了。
“只有全力以赴实施农业产业开发,贫困户脱贫才有长远动力。”江店孜镇党委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以阜颍河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为依托,在江店孜镇万亩核心示范带内重点打造畜牧繁养示范片、果蔬种植示范片、芦笋种植示范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等几个板块,通过争取农业项目、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把当地独特的优势彰显出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立成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