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淮草牧业养殖基地(资料图)。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徐东升 曾庆明
仲夏时节,记者在颍上县的一些贫困村看到,一个个蔬菜大棚成片连排,果树上硕果累累,羊舍里羊群悠然地吃草,苗林地里林农正忙着给幼苗锄草施肥……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田园农事忙的场面。
近年来,颍上县改变以往的扶贫“输血”为“造血”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脱贫摘帽,走上稳定、持续、有序的产业扶贫发展道路,贫困村面貌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政府引导扶贫攻坚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颍上县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真实比喻。
为了切实加快全县扶贫攻坚步伐,颍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颍上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县范围内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带动工程和贫困户“六个一”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工程,推广多样化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利好措施刺激下,全县各地纷纷发展特色种养业,助推脱贫攻坚:如西三十铺镇依托“芦笋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基地、‘三粉\’加工业”三大产业,积极创新帮扶方式,努力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关屯乡致力于发掘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车头”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夏桥镇重点以“种植业、养殖业+贫困户”形式脱帽,在小庄村建立全县光伏扶贫基地……
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颍上县打破了“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传统模式,围绕促进规模经营,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集中,实行规模化、集约化、跨区域基地连片发展,从而建成了特色产业板块,形成了特色农业优势。
半岗镇地处沿淮蓄洪区,自西向东有邱家湖、庙西洼、戴家湖,现有侯郢、强郢、余庄三个重点贫困村,截至今年4月24日,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771户3506户,是颍上县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低湖洼地多,农作物易涝易旱问题,先后引进浅水藕种植1200多亩、稻虾连作600多亩、杞柳栽插3500多亩、大棚蔬菜2100多亩,成立合作经营组织26家。变对抗为适应,收益远高于传统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如今已经成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主渠道。
小额信贷解资金短缺难题
看准了一个产业,想着手实施,却苦于资金短缺,最后不了了之。这是多少贫困户的无奈和苦恼。如今,颍上借助小额贴息贷款,为想创业的贫困户解决了这份无奈和苦恼。
江店孜镇幸福村依托颍上县红信芦笋种植有限公司,采取“小额信贷资金+公司+贫困户”模式,将信贷资金扶持精准到家庭成员中个人征信较好且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按照“户户贷款不见资,人人有股能分红”的要求,将全部信贷资金入股红信芦笋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每万元不低于600元的标准支付年度分红。
具体工作中,该县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完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实施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扶贫项目农业保险等措施,对贫困户全面开展评级授信,为贫困户提供三年期内、5万元以下的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
培育人才助力脱贫致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精准扶贫,产业脱贫,关键在人,尤其是实用人才的培育和驻村干部的助力。如今,这已成为颍上县委、县政府的共识。
颍上县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加大对贫困人口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等项目,有计划地向贫困村倾斜,每年为每个贫困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人以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户以上。
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颍上县还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了增加贫困村群众收入,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黄桥镇牛庙村引进了电子产品加工项目;八里河镇韩郢村引进了莲藕种植项目;六十铺引进了瓜蒌种植项目……在他们的带领下,贫困群众正走上快速脱贫致富之路。
新闻推荐
7月17日晚,颍上县首届“幸福商业广场杯”集体舞展演在该县城北政务广场举行,来自全县36支代表队501名选手参加了展演。展演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当地舞蹈交流,受到群众欢迎。&n...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