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 本报记者 李宇
“华蓥市广华工业新城某电子企业招聘熟练技术工人,月薪2000至3500元……”前不久,这样一则招工广告,让华蓥市红星路社区居民唐小川准备外出务工的脚步停了下来。面试后,唐小川如愿以偿进入该企业,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收入与外出务工相当,还可以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广华工业新城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工作环境甚至好于沿海企业。”唐小川很中意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
事实上,华蓥市像唐小川一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返乡务工人员已经达到6800余人。一个长期依赖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老工业城市,何以留住众多返乡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脚步?华蓥的答案是:产业转型拓宽了发展的空间,扩大了就业选择的范围;依托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城一体”的发展路径,优化了工作就业的环境。
产业转型
建设工业新城
华蓥因煤而兴,石灰石资源丰富,煤炭和水泥行业曾是拉动华蓥经济发展的两大龙头。随着资源的枯竭,华蓥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由于80%的工业产品以矿产资源作为直接开采和加工的初级产品,华蓥工业发展后继乏力的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华蓥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6.1亿元、1亿元,分别排名全省27个扩权试点县市的倒数第二位和第三位。
基于对煤炭行业的单一依赖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反思,华蓥的产业转型开始——“十一五”期间,华蓥通过引进领创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初步建成工业发展集中区,逐步培育了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医药化工等接替产业,成为全国第二批、四川唯一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在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抢抓机遇,配套成渝,错位发展,展现区位特色”成为华蓥“十二五”转型发展的定位。华蓥市委书记欧太元介绍,具体而言,就是瞄准 “长三角”、“珠三角”、成都、重庆等重点区域,充分发挥毗邻重庆地缘优势,抢抓重庆“退二进三”战略机遇,以闲置国有土地、闲置厂房等资源为依托,把机械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和电脑配件等配套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为成渝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
如今,总体规划21平方公里、涵盖机电、新型建材、轻纺化工等三大产业园的广华工业新城拔地而起,是对转型发展崭新定位的最好注脚。落户广华工业新城,产品直供长安、福特等汽车生产企业的华蓥正大汽配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正坦言,落户华蓥看中的是华蓥背靠重庆、面向成都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质的投资环境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广华工业新城的核心区已入驻重大工业项目57个,年产值达到26亿元。
“两化”互动
助推“产城一体”
走进广华工业新城,园区三纵三横主干道全部栽上了桂花、广玉兰等各类花木。近年来,华蓥市共投入517万元,栽植各类花木11万多株,在工业新城内形成了“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绿化景观特色。“生产生活方便舒适。”在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工作的华蓥市明月镇人胡庆亮干脆将妻儿接到了园区居住。回忆过去园区的情形,胡庆亮用“城不像城、厂不像厂、村不像村”来形容。
“由于缺乏统一的布局,很多企业都是分散经营,加上地处城乡结合部,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给城市和乡村带来显著的变化。华蓥市发改局一位负责人坦言,产业转型初期,华蓥市城镇化水平较低,难以承载活跃的工业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生态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和高端要素聚集。
“产城一体”的发展路径应运而生。“把园区建成既有厂房又有住房、既有工作又有生活、既有生产又有服务、既有工厂又有商场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区。”欧太元介绍,在“两化”互动的指引下,华蓥坚持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各方力量向工业集中、要素资源向工业汇聚,打造工业发展两大平台,推动资源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致力建设川东工业名城。
华蓥市坚持 “两化”互动发展,工业发展助推城镇化的进程。5年时间,华蓥市城建累计投入30.8亿元,建成城北广场、荟景时代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转运站等一批环保基础工程,新(改)建城市主干道7.6公里,“四纵四横”城市道路骨架初具雏形,城区规模拓展到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9.4%。
新闻推荐
回复:争取2014年进行全面整治□四川日报网记者陈俊“华蓥市天池镇的公路烂得不像样了。”9月9日,有网友在四川日报网《问政四川》栏目反映,“这些路到处坑坑洼洼,没人养护,也没人修补。”9月22日,华蓥...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