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在山中、锈迹斑斑的运煤小火车车厢。
人去楼空的小煤窑矿部。
被杂草覆盖的运煤铁轨。
出入小煤窑的小路,仿佛在述说着矿工的艰辛。
山中显得萧条的小煤窑窑洞。
躺在山中破败不堪的运煤轨道。
已逐渐披上绿装的小煤窑,依稀可见昔日的红火。
小煤窑卸煤的支架。
□华蓥记者站 邱海鹰 文/图
近日,记者与一群摄友登上华蓥山一个名叫滮水岩的地方采风,只见绿树青草之中,散落着不少矿渣和腐烂的枕木。
“这里曾经开过小煤窑。”一位摄友说,“你看,那边还有运煤的轨道和车厢。”顺着摄友所指的方向望去,在一块开阔地上,果然还躺着一段段锈迹斑斑的铁轨和一节节小火车的车厢。
透过眼前这些破败的物件和荒凉的场景,我们穿越时空,想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蓥山满山遍野的红红火火的小煤窑……
所谓小煤窑,一般是指煤炭资源储存量少、生产规模小、多为一个井口(也称独眼龙)的煤矿。不可否认,小煤窑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就业、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方面,也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仅华蓥山中段就有小煤窑近1000家,原瓦店乡境内就多达30余家。这些小煤窑,不仅是山里人的生存之本,而且还是当地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素质低等,这些小煤窑每每被人诟病,更因安全无保障,矿难等事故频发、滥开乱采、破坏植被等,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依靠掠夺性开采资源换来的财富,抵消不了丧失亲人的痛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煤窑的功过是非,历史给予了最终评判。自2000年开始,地处华蓥山区的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境内的小煤窑强制实施关停并转。至2014年底,仅华蓥市就关停了130多家小煤窑。
在关闭小煤窑的同时,华蓥市加快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绿色替代产业,不仅建起了华蓥山旅游区和横跨3个乡镇、10多个村的现代农业园区、海棠博览园,而且还在位于广华大道沿线建起方圆13平方公里的“既有工作又有生活,既有生产又有服务,既有工厂又有商场,既有厂房又有住房”的工业新城,并引进108户新型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达48户,电子信息企业达41家户。仅今年1至8月,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40多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6.7%,“华蓥造”手机和平板电脑销量超过330万台,由过去的“煤都”变身为“电子城”,而昔日在小煤窑上班的“煤黑子”和“灰姑娘”,也分别在景区、农业园区及工业新城找到了“洁净”轻松的工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华蓥山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空气中也不再飘荡着呛鼻的煤灰和硫磺味道,城乡上下清爽洁净多了。而山中曾经红火的小煤窑,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段历史记忆。
新闻推荐
□唐遂强华蓥记者站周松林近年来,华蓥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森林华蓥、生态植被恢复与建设等工程,2015年,实现林业总产值超14亿元,农民从林业生产中人均获得收入...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