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均 马鹂 李高杨
“任局长,刘XX又来找您了。”7月26日上午,刚到上班时间,几名群众就将任胜伟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但这次不是来集体上访,而是送“为民办事实心实意”的锦旗。
原来,某建设单位安装的化粪池出水管道导致刘XX等群众无法建房,群众多次反映无果。任胜伟得知消息后,多次联系建设单位,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样的场景,只是任胜伟自2005年从事信访工作以来遇到的最为平常的一个片段。11年来,他凭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一心为公——
尽心竭力做好群众工作
“你在这个‘孬\’单位干了这么多年,怎么不找组织说说情,换一个好单位?”亲戚朋友经常这样问任胜伟。
听到这样的“关心”,任胜伟总是不厌
其烦地解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能面对面聆听群众的疾苦,实打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就是我人生的价值!”
信访工作常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大改变,各种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矛盾比以往更加尖锐,信访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任胜伟在信访局这一“劳心费神”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
面对“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爱好,随时随地学习法律、政策,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群众到信访局来,是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倍加珍惜群众的感情,绝不能‘忽悠\’群众,让群众对党失望”“共产党员,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更意味着奉献”,这些话他常对单位的工作人员讲,也把它奉为座右铭。
从事信访工作以来,他多次冒着酷暑严寒为上访群众奔波,经常深入信访人家中做思想工作,节假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女儿时常埋怨:“爸爸,你又不是在外地工作,见你一
面好难啊!”内疚的任胜伟只有在工作之余,尽量抽空陪陪家人,但是这样的时间少得可怜。
真情为民——
群众满意是最高目标
对于信访工作,任胜伟坚持把“事要解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他牵头落实了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轮流陪访、法律工作者全程陪访、涉事单位领导指名陪访制度,绝大部分信访事项能当场得到初步定性或解决。对日常信访事项,他精心安排专人立项交办,亲自跟踪问效,确保群众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群众反映问题未落实到位的,他都亲自调查核实,一定为群众讨个“说法”。
在他的带动下,“打水到井边、工作到现场”已成为信访局干部职工的“口头禅”。现在,不少群众的问题虽然早已解决,但还常常到信访局坐坐聊聊。他们说:“就想和任局长唠唠家常。”近年来,群众自发送来的锦
旗、感谢信多达20余面(件),每一面锦旗、每一封信,都装满了群众的深情厚谊。
信访局“最大的权力”是对各乡镇、各部门信访工作的考核,但任胜伟常告诫单位职工:“这个权,并不是信访局的权,而是群众对信访局的信任,只有认认真真用好这个权,才能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群众才会对党委政府满意。”任胜伟带领信访局一班人,制定了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把是否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作为信访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信访考核不用怕,群众满意是关键”的共识。
近年来,信访局利用“考核权”,推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670余件,化解信访积案23件,实现了“部门服气、群众认可”的目标,华蓥的信访工作呈现出“信访总量下降、重信重访下降、集体访下降、进京赴省上访下降”的良好效果。
2008年以来,任胜伟连续7年考核被评定为“优秀”,被华蓥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两次。今年,他又被中共四川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新闻推荐
□华蓥记者站游青本报记者龙俊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8岁正是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然而,家住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的8岁女孩代嘉欣却已承担起做饭、洗衣以及照顾病残父亲的责任。女儿孝顺懂事...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