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8日,我国第十七个记者节。
今天,对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神圣日子。
我们为记者这个称号而自豪,因为我们始终忙碌在最前线,采集最新鲜的新闻素材,告诉读者朋友们正在发生的新闻,满足广大受众的求知欲。
我们参与了、经历了、见证了、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篇篇精彩的稿件;我们很忙碌,但我们也很充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职业的最好写照。今天,是我们的节日。提起“记者”这个群体,你眼中的记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编辑部给大家介绍一位常年战斗在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就是守候在新闻前沿阵地的“田坎记者”——邱海鹰。
“我们是最基层的‘小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用眼和脚步丈量大地、用心和情感奉献人民。” 邱海鹰用他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诠释了一名新闻记者的时代音符。
今天是记者节,在我们同庆节日的同时,希望我们每一名记者坚守节操,收拾好心情再出发!
10月31日,四川华蓥市观音溪镇高坪村。
暮色临近,在村里蹲点扶贫了一天的邱海鹰,和帮扶对象詹廷贵告别,准备返回城区。临行前,两人却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
“老詹,你听我说,鸡蛋必须按照市场价购买,这是原则,没得商量。”
“邱记者,你们帮助我们这么多,我早把你当作自家人。一家人送几个土鸡蛋,咋能收钱?你要执意给钱,我不卖了!”
原来,邱海鹰欲购买詹廷贵家的土鸡蛋作为家人的营养品。一听说这事,詹廷贵和妻子陈维菊却坚决不肯收钱,还表示要送几只鸡。几番争执,詹廷贵实在拗不过,只能在无奈中收了钱。
邱海鹰是华蓥市委报道组组长。因为扶贫,詹廷贵第一次知道“市委报道组是干啥的”;因为扶贫,詹廷贵第一次了解了“记者看起来光鲜,更多的却是在‘玩命\’工作”。
“我们是最基层的‘小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用眼和脚步丈量大地、用心和情感奉献人民。”邱海鹰说,报道组的记者,就是一群在最基层新闻战线守望时代的“田坎记者”。
川东小城的“新闻大咖”
在广安市乃至四川新闻界,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都颇有名气。
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新闻队伍很“牛”。这个最基层的新闻机构,有3名新华社签约摄影师、4名人民图片库签约摄影师。其中,“领头羊”邱海鹰在全国新闻摄影界更是有名的“大咖”。
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新闻业绩很“牛”。这个最基层的新闻机构,每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发稿的数量超过20000件次,连续20余年领跑广安市对外宣传工作,成为广安市对外宣传战线的一面旗帜。
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宣传平台很“牛”。2013年12月,《华蓥手机报》正式运行。这是广安市区市县第一家手机报。至此,报道组的宣传平台涵盖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个领域。
为什么这支基层新闻队伍“这么牛”?因为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无比忠诚、有着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对新闻宣传报道知识不断学习、勇于探索、辛勤耕耘。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对于华蓥市委报道组记者来说,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区分,也没有大新闻和小新闻的区分。“最好的采访秘诀就是多跑,最大的明星就是人民群众。”报道组的年轻记者周松林说。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华蓥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宣传好电子信息产业,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疯了”似的往企业跑、往工业发展区跑、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办公室跑。《“煤都”变身“电子城”》《小山城的手机梦》等新闻稿件先后在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刊发,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4年1月7日,新华社通稿刊发了一组图片新闻《新型节能拼装房现四川农村》,对广安市加快推进新型住宅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园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行了报道。随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政府网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这篇重磅新闻的幕后推手正是华蓥市委报道组组长邱海鹰。
“专业、专业、专业”,这是华蓥市委报道组采写新闻的“灵魂”。对于每一篇新闻报道,尤其是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大新闻,报道组的记者、编辑都会共同策划、共同合作,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反复打磨。“报道组直面基层群众,我们更是要对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负责。”邱海鹰说,华蓥市委报道组之所以能把很多看似微小的事件做成好新闻,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坚持认真、专业、奉献的新闻精神。
“传、帮、带”,是华蓥市委报道组培养新一代“新闻大咖”的重要途径。在邱海鹰、杨天军等老一辈新闻人的带领下,不仅报道组的一群年轻新闻记者迅速成长,华蓥市各条战线的一大批通讯员也脱颖而出。
王晓均是华蓥通讯员队伍中成长起来的佼佼者。每一年,他在各大媒体发稿的数量达300余件次。有人说,看到报道组记者的时候,他们在报纸、网络、手机上;看不到报道组记者的时候,他们在路上。无论是重大政治经济活动、社会民生,还是自然灾害现场,报道组的记者从不缺席。华蓥市委书记肖伟华评价说,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及时传递党的声音,积极服务人民群众,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袖珍单位”的“扶贫大作为”
难以想象的是,在四川新闻界创下赫赫名气、每年高产“新闻作品”的华蓥市委报道组是一个仅有两间办公室、6名新闻记者的“袖珍单位”。
“单位虽然很小,但是责任十分重大。”华蓥市委报道组即将退休的资深记者杨天军介绍,报道组隶属于华蓥市委,主要负责该市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有关问题的调研和采访、为市级领导提供参考资料等,同时负责与上级媒体的联络、基层通讯员队伍的建立、培训等。
“在报道组当记者,除了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要讲政治、顾大局、懂规矩、守纪律,时刻把党性放在第一位。”在邱海鹰看来,作为党员记者,不仅要写好新闻,还要在新闻战线当好表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这其中,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完成好华蓥市当前最重要的脱贫攻坚工作。
华蓥市委报道组帮扶的贫困村是观音溪镇高坪村,并具体帮扶6户贫困户。该村地处偏远,绝大多数贫困户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加上缺乏劳动力,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报道组的记者为了帮我们脱贫,想了很多办法。”在75岁的李华菊心中,这些原本陌生的人,通过一次次的走访和排忧解难,现在成为了她的亲人。每一次报道组的记者到家,李华菊总会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核桃、花生来招待,“但每次我又原封不动的端了回去。”
为了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今年6月,华蓥市委报道组在反复走访高坪村和征询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要求,结合贫困户家庭情况,制订了《扶持结对帮扶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办法》,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奖补用于购买发展家庭畜牧业所需幼崽、种植业所需幼苗、良种等。
4个月后,李华菊领到了1480元奖励;詹廷贵领到了2000元奖励。另外两户贫困户韩开丰、詹登武也分别获得了1560元和2000元的奖励。詹廷贵还算了一笔账,在报道组的帮助下,今年他家养了两只羊、近百只家禽,加上“以奖代补”的补助金,到年底至少能增加7000元的收入。
“几乎天天都来,比我们贫困户都上心。”周方平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他说,从10月初开始,帮扶责任人、报道组记者游青几乎每天都会到房屋建设现场查看。不久前,通过游青的政策宣讲,周方平还办理了扶贫小额信贷,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建立脱贫攻坚“档案库”、开展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推动扶贫项目落实、实施“以奖代补”措施、大力宣讲脱贫攻坚好政策、坚持蹲点扶贫……华蓥市委报道组克服单位小、资金少、工作任务重等不利因素,“挤”出帮扶时间、“抠”出真金白银、“拿”出帮扶措施、用“活”帮扶政策,扎扎实实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实现了“小单位”有“扶贫大作为”。
基层“小记者”当好“社会活动家”
2014年底,华蓥市义工们筹集了一批棉被、棉衣等保暖物品,送到生活在高寒地区华蓥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手中,邱海鹰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采访结束后,一名中年男子叫住邱海鹰,有些难为情地请求道,“能不能麻烦你们给我爸妈拍张照?”
按照男子的要求,邱海鹰为两位老人拍完肖像照之后才了解到,因为他们居住在深山,老人们腿脚也不大方便,为二老拍一张合照的心愿一直没能达成。
这件小事引起了邱海鹰的深思。“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拍过一张照片。”兼任华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邱海鹰开始萌生了组织一次为山区老人义务留影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
2015年6月23日,华蓥市委报道组和市摄影家协会启动了“留住岁月、定格亲情——为留守老人留影”志愿服务活动,用一年时间为1000名65周岁以上留守老人义务拍摄肖像照、生活照、全家福等,同时为所拍摄的老人赠送24吋精美彩照一幅和相框。
一年来,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和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华蓥市的村落,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镜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15年,这项活动被纳入广安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1周年文化体育类活动和华蓥市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今年,广安市文明委将其评为“2016年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如今,所有老人全部收到了照片。邱海鹰透露,下一步,华蓥市委报道组还将启动为610名儿童拍摄照片的活动,并在2017年“六一”儿童节前完成。
近年来,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在采访之余,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了“为留守儿童送温暖”、“为贫困学生送礼包”等活动,并组织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时,报道组还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群众牵线搭桥,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
“‘小记者\’要有大作为,竭尽所能服务人民群众,不负新闻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记者们,做守护时代的“田坎记者”,这就是基层记者的使命。特约记者 游青 文/图
新闻推荐
华蓥市政协确保委员人手一份《四川政协报》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履职实效
(罗春华)为做好年《四川政协报》征订工作,该市政协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每一名政协委员及相关人员人手一份《四川政协报》。截至目前,华蓥市政协圆满完成年《四川政协报》征订发行工作。近年来,华蓥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