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吕清辉本报记者李倩
杜开源,65岁,退休农业干部。
本应颐养天年,可杜开源却忙着干一项大事业——“我要让邻水脐橙产量翻番,品质更好!
这个有些“异想天开”的梦想,杜开源14年前就为之努力,现在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在邻水县丰禾镇风光村,杜开源的团结果场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成为引领村民们致富的花果山。
近日,记者来到漫山遍野挂满金果的风光村,聆听这个逐梦老人和他的花果山的故事。
怀揣梦想上路老人来到荒山创业
杜开源,瘦弱但精神矍铄,乍看就是个普通农民,没有一点干部的影子。
其实,杜开源是全国第一批大学生,是县里的老领导。学农业出身的他,对农业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1998年,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之后,杜开源没有闲下来,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邻水脐橙上。
“邻水脐橙名气大,但是产量较低,色泽不好,品质参差不齐,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在当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产业的号召下,杜开源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选址。在乡镇工作了30多年的杜开源,对邻水农村了如指掌。他看上了丰禾镇丰光村的老果园场。
丰光果园场山清水秀,曾经是学生春游、居民郊游的胜地。在1998年,果园场已经衰败,种植的广柑树虫患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果品无人问津。风光果园场也逐渐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山。
“重建果园场,一方面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研究如何提升柑橘产量和品质,一举两得!”2001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杜开源成了果园场的新主人,他把果园场命名为团结果场。
2001年,风光村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从那年起,每年果场上交给村里2.7万元。
悉心研究技术“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大干一场,首先要做的,便是换种品质好的脐橙树苗。
然而,杜开源的想法并不被人们看好。他虽然从事农业工作几十年,但对于果树技术,却还是“门外汉”。最初一年,680多亩荒山,杜开源只拿了40亩来试验。
在市农业局的帮助下,杜开源购回了脐橙树苗。请专家指导、翻阅书籍……2003年,脐橙挂果。“产量低,品质差,失败了。”杜开源至今仍记忆深刻。
只有靠自己钻研!杜开源想了不少办法。其中一个是用油枯、菜油作肥。杜开源舍得花钱,一盆盆油枯、菜油下了地。“老杜,为啥不打药?下油枯、菜油成本太高!”很多人不理解。杜开源却说,“要做就要做无公害的农产品,能不下药就不下药!”
尽管花了血本,但脐橙的产量和品质依然没有达到杜开源的要求。
继续努力!杜开源总结出种植脐橙的难点:果子结外面不结里面,结下面不结上面,结弱枝不结强枝。根据这些难点,杜开源逐步摸索出一套土办法——撑开枝干,修正枝条,揉破树皮……
一棵一棵修正,一枝一枝整理,年年如此。每天记录果树长势,学习各种技术,杜开源获得了成功。今年,杜开源的脐橙树产量30多万斤,比去年整整提高了12万斤。让杜开源更为自豪的是,最近这段时间,邻近的知名脐橙产业园业主来尝过果子之后,大为赞赏;成都、贵州、重庆等地的客商也慕名前来,订单不断。但杜开源却舍不得多卖,“我要让三分之一的果子留树保鲜,再好好研究一下这项技术。”
描绘未来图景努力带动群众致富
按理说,脐橙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杜开源的梦想也算实现了。但杜开源告诉记者,这仅仅是个开始。
“我已经和西南大学果树学院取得了联系,近期他们会来考察。”杜开源说,果树学院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学术信息,是邻水脐橙发展的重要助力。如果把自己的实战经验融合其中,一定能让邻水脐橙走上一条更广阔的发展新路。
“我的目标是把果园场建成果树学院的实习基地,把教师和学生们丰富的理论知识用于发展的实践之中,最终让邻水脐橙销售到东欧市场。”杜开源信心十足,明年让脐橙产量翻一番,色泽和品质再上一个台阶。
朝着梦想一步步前进,杜开源最关心的却不是自己的荷包有多鼓。他说,“我就是想把脐橙种好,把技术推广开来,不仅富我一个人,更要富一个村,一个镇,乃至一个县。”
其实,在杜开源的努力下,风光村已摘掉了“穷帽”。早在2005年,杜开源便赠送了1万多株脐橙树苗给村民种植,免费让村民在果园学习技术,一年发放村民工资10多万元。
“我要把这里建成一个旅游热地,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杜开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团结果场在杜开源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丰禾镇有名的花果山。今年3月,桃花、李花、油菜花竞相绽放,来自川渝两地的游客每天在3000人以上。
“硕果累累似金山,鲜花常开似花海。”这是杜开源为记者描绘的一幅图景。杜开源说,让邻水人民更富裕,这便是他,一个退休老干部应当释放的热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玲记者:“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高滩镇领导干部是如何以上率下,带动干部职工改进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的,取得了哪些成效?钟兴川:自“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坚持“三主动...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