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蒲殿俊(1875.5——1934.10),字伯英,广安县人,资产阶级立宪派领导人,辛亥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后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四川咨议局议长,后组织四川保路同志会。“五四”运动后,创办《晨报》、《蜀报》等。并积极推动戏剧改革,创办戏剧学校,培养戏剧人才,为中国近代的戏剧改革与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875年农历5月17,蒲殿俊出生于广安老城北仓沟。清光绪年间考取进士,后官费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在日期间,蒲殿俊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崇尚君主立宪,梦想在中国实行与日本一样的宪政。因此,回国后,积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1911年11月27日成立,12月8日兵变,蒲殿俊出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仅11天,于1912年倒冠落佩,回到家乡广安,不久就去了北京。
主持《晨报》推崇新文化运动
1912年,正值袁世凯复辟帝制、粉墨登场之时,蒲殿俊的老友汤化龙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两人对政党政治十分热心,志同道合,先后组织“共和党”与“民主党”。1913年1月,汤化龙膺任国会众议院议长,旋与蒲殿俊将“共和党”、“民主党”及“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蒲殿俊任“进步党”理事兼四川党支部常委。袁世凯称帝,汤、蒲二人皆持反对态度。袁死后,两人拥护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参与讨伐张勋复辟的政治战斗。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组阁,汤化龙任内务部总长,蒲殿俊任内务部次长兼北京市政公所督办。
上任后,蒲殿俊欲大展才华,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但是,他耳闻目睹了官场贪污腐化、蠹国殃民的丑恶行径后,十分失望,在职仅4月便挂冠辞职,决心从此脱离政治生活,甘为一介布衣,能在文化上有所成就。
1919年5月,一场为宣扬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爆发。此时的蒲殿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毅然谢绝北洋政府委任他作教育部部长之职,去北京当起了《晨报》总编辑。这个工作令他心情愉快,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块能施展自己才华的文化园地。
蒲殿俊任职《晨报》不久,便在《晨报》副刊栏目里增设了《译丛》和充满民主气息的《自由论坛》,约请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王统照、冰心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写稿,大力从事新文化、新思想与新知识的倡导与宣传。此时的蒲殿俊,可谓如鱼得水,他用“蒲伯英”与“止水”署名,在这张已成为“五四”运动冲锋号角的报纸副刊上,撰写了大量文章,鼓吹“言论自由”,并倡导白话文与大众文学,反对“男尊女卑”。
撰写文章呼吁戏剧改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蒲殿俊颇有影响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中国戏剧改革的推动。当时的文化界,存在着“戏剧不过是娱乐消遣的工具”的观点,对戏剧能针砭时弊、移风易俗、推动社会发展等作用缺乏认识。于是,他决定身体力行,对传统戏剧进行改革,使之成为具有教化功能的现代艺术。蒲殿俊认为:“戏剧是引导人类向光明路上去的一座灯塔,是打破旧中华传统封建意识的利器,是开垦世界人类社会和中华文化沃土的一柄长锄,与其他新学问、新事业一样,很值得而且很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改造它,无休止地去发展它。”他的精辟论述,在文化界“一石击水”,激起了层层波澜。
1921年夏,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13人在上海创立了“民众戏剧协社”,他们声称“把看戏当成消闲的时代过去了”,并准备创办《戏剧月刊》。而身在北京的蒲殿俊与陈大悲经过一番周密策划,也创立起了“新中华戏剧协社”,还共同发表了《新中华戏剧运动大同盟宣言》。1921年5月,近代中国第一个戏剧专刊《戏剧月刊》正式创刊,蒲殿俊、陈大悲、鲁迅、郑振铎、欧阳予倩、沈雁冰、汪仲贤等人成为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从第一卷第二期开始,蒲殿俊连续发表署名文章,提出了他对戏剧改革的主张。在《戏剧之近代意义》一文中,蒲殿俊提出“改进社会,惟戏剧最速”的观点,并竭力宣传戏剧的教化作用。蒲殿俊在《戏剧为什么不要写实》中提出的“现代的”、“教化的”、“职业的”和“改造社会的”一系列戏剧改革主张,“以民众精神为原动力”的戏剧创作思想,不但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戏剧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时至今日,也有它不朽的历史意义与深厚的现实意义。
创办戏校培养戏剧人才
蒲殿俊积极主张戏剧改革,不止于撰写戏剧理论或评论文章,而且身体力行,创造条件,培养戏剧人才。
1922年冬,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自任校长,陈大悲为教务长,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为校董。学校以提高戏剧艺术、造就戏剧专业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招收中学毕业和有同等学历的男女青年为学生,学制三年。为引导学生重视舞台实践,学校先后举行过12次公演,演出熊佛西的《新闻记者》、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等。该校是中国第一所职业戏剧学校。
蒲殿俊为让学生在舞台上有崭露才华的机会,他又筹资在北京建起了最早演出话剧的“新民大戏院”。1923年5月19日,蒲殿俊带领学生,在新民大戏院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实习演出,上演的剧目是陈大悲创作的五幕话剧《英雄与美人》,由女生吴瑞燕饰演土娼,在北京开创了男女合演的新风。同时,试行对号入座办法,改进了剧场管理。
遗憾的是,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因系义务教育,教学设施、学生食宿等开支浩繁,且经济来源日趋枯竭,最终于1924年被迫停办。但是,学校编印的多种讲义、翻译的国内外剧作等,却让学生受益匪浅,为中国戏剧艺术的研究与改进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戏剧人才。如在京剧名老生王泊生、电影艺术家万籁天,还有吴瑞燕、徐公美、芳信、徐葆炎等戏剧名家,都是受过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培养教育的德艺双馨的戏剧耆宿(指年高有德望者)。
蒲殿俊对中国近代的戏剧改革与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从事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之外,还从事现代话剧创作。《阔人的孝道》和《道义之交》这两部话剧,先后在北京与上海公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这两个剧本,连同他殿试考卷6篇、《沚庵诗钞》两卷、书法《杜太翁夫妇家传》、《宛溪叟传》等墨宝,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珍藏。
蒲殿俊在新文化运动中,除倾心于戏剧方面的改革教育外,还在新文学领域里笔耕墨耘,撰写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诸如《异哉!所谓小说学者》、《文学正宗》、《从何典想到平鬼传》等,在业界内有极高的评价。
蒲殿俊致力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由于忘我工作,及至年逾知天命之时,这位民国著名文化人已心力交瘁。1927年,他婉辞北京文化界的职务与交往,于当年孟冬,奉母回到他阔别三十余载的家乡广安。1934年10月29日,蒲殿俊因伤寒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6日,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党员干部志愿者队伍,在协兴骑游道上忙碌着,只见他们将各类垃圾轻轻捡起,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垃圾袋中。当天上午,市政协机关党委牵头的党组织共建四组,组织各成员单位部分...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