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精美的宋代立狮。
昭勋寺遗址如今已隐匿于民居中。
刘敏 摄
昭勋寺遗址处的踏道,为原迹。
□刘敏/文 本报记者 胡佐斌/图
昭勋寺是南宋理宗皇帝于宝庆元年(1225),为以昭彰安丙功勋所敕建的建筑群,原名“昭勋儒荣禅寺”。据清宣统《广安州新志·金石志》之《昭勋寺敕赐寺额碑》:“尚书省牒:牒奉敕‘昭勋儒荣禅寺\’为额,牒至,准敕故牒。宝庆元年九月日牒。”此碑残件2004年12月重见于遗址南约百米一户村民猪圈里,上存“尚书省牒”行书一行。又《昭勋儒荣禅寺碑》亦云:“碑久封藓苔,仅存额篆大书‘宋敕赐昭勋儒荣禅寺碑\’十字。”昭勋寺也是安丙家族墓地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昭勋寺位于双河街道办事处昭勋村,安丙家族墓地园陵位于陵园内西南部,九龙桥遗址南侧约50米。清宣统《广安州新志·寺观志》有载:“昭勋寺,南四十里,界接邻水,宋理宗敕建,以昭安忠定之勋,额题‘昭勋禅林\’。安公墓在寺右。”禅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
记得第一次到昭勋寺考查是上世纪70年代末,笔者跟随原南充地区文化局组织的全区重要地面文物调查工作组来到这里。当年到昭勋寺是从现在的双河敬老院侧面的一条石板路进去,记得入口还有残存的一座石坊遗址可见。经过呈“S”状的古道绕行而上,路旁还有两棵遮天蔽日的伞形榕树。当年,昭勋寺附近只有两三家民居,进寺须从昭勋寺坊遗址经过,那里还保存了一座石雕抱鼓。
第一次见到昭勋寺,它已残垣断壁,三殿两庑的建造规模依稀可见,但前两殿及两庑已不复存在,只有后殿尚存。殿座东面西,素面台基,面阔有5间,为穿斗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寺前为石条垒砌的堡坎,宽约80米,高4.4米,中间有宽4.2米踏道24级。坎下为正殿,仅存有寺基,门前尚存一对雕刻精美的立狮。这对立狮不仅仅雕工精美,其立狮的造型姿态是世上罕见的,从风格看应为南宋时期的遗物。而表现技巧大胆夸张、粗细结合、阴阳并用、装饰味浓,并巧妙地利用石头的结构形态进行筹划,注重狮头、眼睛和嘴巴,或大刀阔斧或精雕细刻,圆雕、浮雕、线刻并用,古朴憨厚,玲珑亲切,诸多美学词汇都可以在这石狮上得到验证。
据《广安州新志》载,寺内原有“《昭勋寺重建复古永记碑》,有碑亭以覆其上。清乾隆三十三年立。”根据这条线索,当年我们曾煞费苦心地寻找,终于在一村民宅前的洗衣台上发现了这块重要的石碑,因该碑文字风化,又无法将其随意移动而放弃了详细记录。遗憾的是,这块《昭勋寺重建复古永记碑》从此以后便从人间蒸发而无迹可寻了。据《广安州新志》载,昭勋寺内还有一块弥足珍贵的《安氏宗支图碑》,记云:“昭勋寺大殿内立有《安氏宗支图碑》,但早在晚清已是图文漫灭,不可识读。”但在还次调查中也已无物可寻。
第二次到昭勋寺考查的时间是1986年,是笔者主持安丙家族墓地发掘之初。因为安丙家族墓地与昭勋寺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总想去寺内寻找相关线索。然而遗憾的是,事隔几年后的昭勋寺,除残存的后殿剩下寥寥可数的几根柱头和无法揭取的殿外堡坎外,前两殿及两庑屋基及院坝的遗址上,均新建了多幢民居。
第三次到昭勋寺,是8月7日随“两江行”采访组前往。这次见到的昭勋寺,要不是后殿前的堡坎和踏道尚存的话,我们都难以指认其遗址了。听当地一位村民讲,这堡坎和踏道是土改时分给她家的,如果不是想留个念想的话,恐怕也被村民们撬去建房基了。
昭勋寺于南宋理宗皇帝宝庆元年(1225)修建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历经了543年的历程;又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建到上世纪70年代的200余年间,昭勋寺已不再是重建而是仅残存了1座重修后的后殿和寺庙遗址;然而时过3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以昭安忠定之勋”的纪念建筑物,便与安丙及其家族一起永别于人世了。昭勋寺的建筑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它当年的建筑风采,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新闻推荐
□梁思明谭军文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张国盛201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新的广安区和前锋区。新广安区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约为原广安区的2/3,辖31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1万,面积1033平方公里。...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